[转载]《菩提道次第略论》依何等身灭除生死、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2022-03-29 23:42:43)
标签:
转载 |
分类: 菩提道次第 |
整个中士道的修行,就是以生起出离心为起点,以圆满出离心为终点。当我们生起强烈的出离心时,当下就是解脱的。
一、依何身灭除生死
灭除生死的契机,正是在于我们现在所得到的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获得一次修行机会,获得一次转变命运的机会。
对于灭除生死的修行来说,是以出家的身份最为殊胜。
作为在家菩萨,应该生起出家的愿望。即使现在出家因缘还未具足,但也要有这样的希求。
二、修何道而为灭除
通过持戒、修定、发慧,使内心寂静调柔,远离热恼和灾难。
戒律是一切功德依托的基础,就像大地能够生长万物一样。布施、忍辱等一切善行都要建立在戒的基础上,才能成为解脱和菩提的资粮。否则,即使做一些善行,但因为没有戒的规范,往往还会夹杂很多染污。
如果我们具足清净戒行,就能身心安泰,怡然自得;如果我们轻毁戒律,则会身心热恼,痛苦不堪。持戒是在止息生命内在的不良相续,自然会带来安乐的结果。反过来说,毁戒就是在张扬贪嗔痴的相续,是制造痛苦的根源。
了解犯戒的四种原因,并在源头加以对治。
无知,根本不知道戒相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怎样才能如法地受持戒律。
对治放逸的手段,是时时忆念“此应作,此不应作”的规范,依照戒律,对行为正确取舍。
对治不敬的手段,是对佛陀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乃至我们周围那些严持戒律的修行者,都生起敬重之心。佛陀灭度前曾告诫弟子,当以戒为师,这是我们必须谨记不忘的。
对治烦恼炽盛的手段,就是观察自己的身心,看看究竟哪种烦恼的力量最强大,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对治。多贪者修不净观,散乱者修数息观,多嗔者修慈悲观。
如果我们想要持戒清净,就必须思惟业果之理,思惟持戒的胜利和不持戒的过患,否则是难以成就的。所以说,思惟业果是令我们持戒清净的窍诀所在。
戒和定就是相辅相成的,不持戒就无法生定,而没有定的基础,想要把戒持得清净如法也不容易。
分享:想起去年观礼则律师出家,对她能够在一个清静的环境,专心修道,非常羡慕,也生起的出家的念头。但是反观自己的心行,还有很多不清净的的地方。随着修学的深入,出家的愿望在慢慢增强,对专心修行的生活非常向往。虽然自己的身心还是不够清静,但是我相信通过精进持戒,增强自己的定力,贪嗔痴的力量会越来越小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