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巍峨高耸的金山等宝山,远离喧嚣愦闹、舒心悦意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点缀得无比庄严、累累硕果压垂了枝干的妙树。
“巍巍珍宝山”: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它应该是四种珍宝所组成的须弥山,周围有七大金山、铁围山环绕,观想这些珍宝组成的山,并在三宝面前供养。此外,世间上也有很多壮丽巍峨的崇山,如珠穆朗玛峰、喜玛拉雅山,四大菩萨所居住的四大圣山,举世闻名的泰山、华山、昆仑山,长跨七国、号称世界之最的安第斯山,云南香格里拉的美丽山……作为大乘佛教徒,最关键的就是不管亲自看到这些山、听到山的名字,或者仅在心中忆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养三宝。——上师在这里每讲到一个供养物,就会举一些例子。毕竟在古印度时期寂天菩萨写下的文句,所用到的供养物,到了现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常生活中哪里可以遇到珍宝山呢?一方面自己观想须弥山、金山、铁围山,一方面也要知道可以用于无主物供养的是哪些东西。不然就算遇到了也不知道供养,那还是等于没学,就跟我这样……
“静谧宜人林”:远离愦闹、寂静清幽的森林。印度有沉香林、檀香林,我国西双版纳、长白山等处也有非常好的森林,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学院西山(木天女神山)的小森林也非常好看,尤其是到了春天,里边的感觉特别舒服,青海与四川的交界处还有阿日森林,华智仁波切说过,《入行论》所讲的森林,应该像阿日森林一样幽静。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由各种鲜花珍宝严饰的妙树。比如硕果累累的苹果树、梨子树,不管是别人家的还是果树园的。——这里我有一个疑惑,既然是无主物供养,为什么可以观想“别人家”的苹果树梨子树呢?这些并非无主物啊?
平时,我们不一定非要供养宝山、宝树,在路上看到弯弯的小溪、静静的山岗、美丽的村庄,不管什么景象,只要自己觉得悦意好看,第一个念头就要想“供养三宝”。——也就是说不仅仅局限于偈颂中提到的这些,只要是觉得美丽的景色就可以进行无主物供养。
对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实物没什么差别,这是由于一方面他的观想能力特别强,另一方面他对外在的金银财宝并不执著。对真正证悟的瑜伽士而言,二者(黄金和石头)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外境不存在实质,所以意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没有两样,只要自己有观想的能力,诸佛菩萨就有取受的能力。——这里宣说了为何可以用无主物供养的原因,当然我们因为不具备瑜伽士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的供养所得的功德有限。但是这样的积累资粮,相似的观想,才能以这个前因去产生后面的果。如果因为自己没有境界就不做这件事情,那就没有境界增上的果产生。
以前莲花生大师在藏地时,藏王赤松德赞为了报答传法之恩,供养了很多金子,当时莲师唱了一首道歌:“我见到的全部是黄金世界,不需要这么一点金子。”——在《百业经》中经常提到“虚空与手掌等同、黄金与粪便无二”的境界,可见如果有一定的境界,无主物也是特别殊胜的无主物。我觉得这里还可以理解为,上师最喜欢的供养是法供养(下文会提到),而不是实物供养,对于上师来说他的世界中什么都有,既然要供养就要用最殊胜的方法来供养。当然并非说财物供养不好,而是又要法供养又要财供养。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天等世界中合成而散发的芬芳香气、沉香等涂香,能满足所需的如意树、奇珍异宝所形成的妙树,未经耕耘自然生长的庄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养的所有珍贵饰品,包括由莲花点缀的湖泊、池塘中不断传来天鹅悦耳动听的吟唱声。
“世间妙芳香”:世间中有各种名贵的烧香、薰香、涂香,自然界也有沉香、檀香、丁香,这些香有的是人工配制的,有的是自然生成的(如夏天的许多鲜花,自然散发出扑鼻的芳香)。
“如意妙宝树”:以前众生福报特别大的时候,有福报所成的如意宝树;三十三天中,也有以善业形成的如意宝树,这些如意树,我们应该通过观想供养。如果没办法观想,在见到松树、柏树、檀香树、各种参天大树时(做无主物供养)。
“自生诸庄稼”:初劫时有不需耕耘的自然庄稼,北俱卢洲也有以福报形成的自然香稻,对此观想供养诸佛菩萨。如果实在无法观想,平时看到稻田、麦田、无边无际的田野时,也可以进行意供。
“及余诸珍饰,莲花诸湖泊”:将红、黄、白等各色莲花点缀着的湖泊,供养诸佛菩萨。世间上有很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前段时间,某地理杂志评选名湖,第一名是青海湖。青海湖在古代非常出名,人们常以“松石变成的大海”来赞叹它,诗学家也用不同的赞美词来吟诵它。第二名是新疆的喀纳斯湖,第三名是西藏的纳木措湖,第四名是长白山的天池,第五名是杭州的西湖。
以前上师讲《入菩萨行论》时说过:不仅是水池、湖泊应该供养,世界上的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大的海洋,也应该在心里观想供养。——其实这些美丽的东西,都是善业感召的,所以是不是可以认为是清净的,用来供养诸佛菩萨也是很有功德的。
“悦吟美天鹅”:湖泊中游弋着非常美丽的天鹅,不时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叫声,使人听后感到十分舒服。藏地的很多湖泊都有天鹅,如堪布根华所说,它们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银白色的白天鹅、珊瑚般的红天鹅、纯金般的黄天鹅、蓝宝石般的绿天鹅……。我们应当这样想:宁静的湖面上悠游着不同颜色的天鹅,它们发出动听的吟鸣声,令见闻此情此景的人悦意欢喜,这些美好的事物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我除了白天鹅和黑天鹅,从来没有看到过别的颜色的天鹅,大概珊瑚般的红天鹅和纯金般的黄天鹅、蓝宝石般的绿天鹅只有圣者可以见到吧!不禁很是向往,圣者能见到的世界肯定比我超越了无数倍啊,各种美腻啊~~~
不管什么场合、什么环境,只要有对境令自己心生悦意,第一个念头就是供养上师三宝,如此一来,无形中便能积累很多资粮,这就是修行。甚至看见了俊男美女,嘴里也马上说:“供养三宝!”——其实心中的贪心还是很容易生起的,如果可以缘在供养三宝上,那贪心就会慢慢止息,善法的增上可以起到遏制恶法的作用。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诸如此类,以上浩瀚无边虚空界中,清净刹土以及北俱卢洲等处所有的无主物,我均以心观想取来,郑重地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胜的佛子,祈请供养能获得大果报的殊胜福田为利众生而接纳,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爱垂念我而接受我的这些供品。
在供养的时候,应当具足无著菩萨 [1] 所讲的六种条件,或印度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所讲的六种条件。也就是,第一、想到三宝具有无上的功德;第二、三宝可以成办无边利益;第三、在众生界中,诸佛菩萨是至高无上的;第四、三宝犹如昙花一样很难出现于世,非常难得;第五、三千大千世界中,唯以三宝作为供养对境;第六、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来源就是三宝。——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这么记:因为功德无上所以成办利益,因为至高无上所以稀有难得,只要供养即得功德
大家平时供养时,应在三宝面前这样想:我今生遇到了这么殊胜的福田,一定要在三宝面前好好供养,希望三宝赐予加持,并且接纳我的供品。《百业经》及其他经典的有些公案中说,佛陀在世时,许多施主、婆罗门、国王等也会在三宝面前提出各种请求,没有孩子的求子,地方不下雨的求雨,特别贫穷的求发财……,除了业力极深重的人以外,只要在三宝面前虔诚祈求,三宝一定有求必应,赐予各种悉地。——最重要得肯定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要求获得佛果,然后一定要求往生西方,接着必须要祈祷上师三宝的摄受,然后是佛法住世世界和平,最后可以是身体健康啊遣除违缘啊等等,愿望简直多的说都说不完。
子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若有人问:为何不供养自己的财物而供养这些无主物呢?
由于我往昔没有积累过福德,极为贫寒,除了这些供品以外我实在无有任何其他可以供养的财物。真心诚意想供养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诸位怙主为了利益供养者我而纳受这所有的供品。
原因有两种:一是自己实在一点财物也没有,为了积累资粮,可以这样供养;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自己有供养的财物,但由于前世没积累广大的资粮,所以即生中福报不够,根本无法买到须弥山、四大部洲、所有的大海湖泊,意幻观想的范围更为广大,与实物供养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其实总的来说一句话,就是不够钱。虽然供养是很殊胜的,但是不能仅仅是供养,上师在下文也会说到法供养最殊胜。
正如《药师经》中所讲,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我们进行供养,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布施法门还是为了我们自己来宣说的,断除贪心+获得资粮,为什么要用昂贵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断除贪心,把对财产的贪心先转移到功德贪心上来,起码可以用善业让自己往生善趣,而不至于为了财产堕入三恶趣。
佛在《善巧方便经》中说:“真正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以慧心摄取十方所有的鲜花、花鬘、妙香、涂香、山河大地等无主之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 在《宝云经》中,佛告诉诸位眷属:“善男子,应以三千世界所有花果等无主物之供品,于昼夜六时中,在十方诸佛菩萨前意幻供养三次,此举具有无量功德,应回向于一切众生。”可见,“无主物供养”不是藏传佛教或印度个别论师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经中也这样亲口宣说过。
现在世间上却有这样的情况:1)有些人平时不愿意供养,嘴上说“我心里观想就可以”、“随喜就可以”、“意幻就可以”,但真正让他供养的话,在家里佛像前供一盏灯的舍心也没有,点一根香也舍不得。2)还有些人口头上说得特别漂亮,“什么都是空性的”、“一定要有大悲心”,但实际上,放生时连买一个生命的钱也舍不得出。——法师说过,凡夫人的心是非常狡猾的,观察不仔细就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境界的。其实即便是仔细的观察,有时候我也不太明白自己的发心到底是什么。并且发心还时刻在变化,一开始或许是好的,后面就开始夹杂一些恶心了。
意幻供养一般用在什么时候呢?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供养真实的供品(比如出家人或一些贫穷的佛教徒),那在十方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可以这样意幻供养,但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财物,一点也不舍得供养,只是口头上说得好听,“上师啊!我准备给您供养太平洋、杭州的西湖……”这样的话,不知道上师是什么态度?——上师说的很明确,意幻供养的条件就是自己没有能力供养真实的物品,我觉得还可以加上在马路上看到美景不需要用财物购买也无法用财物购买。
我们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应该凭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来作供养。没有信心的话,就会认为上师特别贪财。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法供养都是最殊胜的,而且中间也不会产生什么怨恨。——法师在其他课程的辅导中说过,有信心的弟子,上师要钱的话会觉得上师在修他的贪心,上师打他骂他是在去除他的业障。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天上师头上顶着鞋子走进经堂。没有信心的弟子会认为上师特别不如法,口头信心的弟子会生起邪见但是努力压制,有信心的弟子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的眼睛肯定出了问题。这里上师提到,其实法供养最殊胜,一方面佛陀都是以法来饶益众生,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产生师徒反目的情况。
大乘善知识的法相是什么?1)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大乘佛法,2)对大乘经典精通无碍,这就是大乘善知识的特点。对真正的上师来讲,一个人好好地修行,好好地闻思,这个上师肯定高兴。因为上师传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法!——观察到位了,如理供养,就一定能获得殊胜功德。
总之,我们到了一些好的地方时,不应该以没有意义的思想或行为来摄持三门,而应首先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然后在心里发愿。以《普贤行愿品》的偈颂作供养,如果供养咒等不会念,“供养三宝”这四个字应该会说吧。假如能经常这样串习,不管到哪里都会用得上的!——供养,发愿,马路两部曲。
思考题
153、到名山胜地旅游时,作为修行人,你怎样才会不虚此行?
答:作为大乘佛教徒,最关键的就是不管亲自看到这些山、听到山的名字,或者仅在心中忆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养三宝。
154、修行人如果没有钱,是否就无法圆满自己的资粮?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不是。不管什么景象,只要自己觉得悦意好看,第一个念头就要想“供养三宝”。口里可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观想,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圆满很多资粮。
对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实物没什么差别,这是由于一方面他的观想能力特别强,另一方面他对外在的金银财宝并不执著。
155、我们在坐车或乘飞机时,看到外面的美丽风景,第一个念头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供养三宝!”这样无形中便能积累很多资粮,这就是修行。
156、供养的时候,印度的无著菩萨认为必须具备哪六种条件?你能做到几条?
答:第一、想到三宝具有无上的功德;第二、三宝可以成办无边利益;第三、在众生界中,诸佛菩萨是至高无上的;第四、三宝犹如昙花一样很难出现于世,非常难得;第五、三千大千世界中,唯以三宝作为供养对境;第六、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来源就是三宝。——我好像供养的时候大脑中一片空白,要么就是心思外散在世间法上。我觉得起码从今天开始要想到一条吧!比如说最符合我目前凡夫人心态的“可以成办无边利益”,尽量能够想到成办无边众生利益,实在不行成办自己成佛的利益、生西的利益都好!
157、自己一分钱也不花,仅仅观想山河大地作为供品,这样供养真能积累资粮吗?此举的原因是什么?
答:能。因为外境不存在实质,所以意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没有两样,只要自己有观想的能力,诸佛菩萨就有取受的能力。
158、佛陀圆满了一切功德,完全断尽了贪心,为什么还需要我们的供养?
答: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我们进行供养,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159、意幻供养是藏传佛教独有的吗?请以教证成立你的观点。
答:不是。佛在《善巧方便经》中说:“真正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以慧心摄取十方所有的鲜花、花鬘、妙香、涂香、山河大地等无主之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可见,意幻供养并不是藏传佛教的独有说法。
160、自己明明有财物,却不舍得供养,只是口头上说“意幻供养就可以”,这样能否得到真实的功德?为什么?
答:不能。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供养真实的供品(比如出家人或一些贫穷的佛教徒),那在十方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可以这样意幻供养,但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财物,一点也不舍得供养,口头上说一些好话,是得不到什么功德的。
161、对上师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为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答:法供养。因为上师传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法!如果你作法供养的话,当下就能令上师很高兴,以后也不会有各种说法和伤害。我觉得我一方面要进行法供养,一方面也要尽量做些财物供养,不能供养上师本人的话,供养上师的事业也可以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