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第一课
本课没有颂词,因而只有笔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一个稀有传记:寂天论师是善铠国王的太子,原名寂铠,因为他前世串习了空性等大乘佛法的缘故,从小就与其他孩子完全不同,对佛法三宝有非常虔诚的信心,经常供养十方三宝、婆罗门、比丘等等。他的相续中与生俱有随解脱分善根,不仅对出世间的解脱法门有一定信心,而且对世间上的众生具有慈悲心,尽管他降生于王宫,但对身边的大臣、亲朋好友常以慈悲对待,尤其是看见一些病人、穷人或者其他可怜的众生,他就会生起强烈的大悲心,经常救护他们、帮助他们。
大概在六七岁的时候,按照印度的传统,他开始学习工巧明等世间技艺,当他全部了如指掌后,国王非常欢喜,大臣们也特别高兴。后来他年龄稍长,准备继承王位,按照当时的传统,登基前要举行一个授权灌顶,就在当晚寂铠做了一个梦:梦中,文殊菩萨坐在他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善男子,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有些书中(《印度佛教史》)记载:度母[1]用温水给寂铠灌顶,在接受灌顶时,他觉得特别烫、非常难忍,此时度母就告诉他:“现在的这个不是很难忍,如果你明天继承王位,获得了王权灌顶,来世的地狱铁水比这还难忍!”并劝他看破一切世间法,舍弃王位,到东方的贝嘎地方去面见文殊菩萨。得到这个授记后,他早上醒来前思后想,最后决定放弃王位,骑着一匹骏马,像当年的释迦太子一样离开王宫,赴东而去。
二十一天中他不吃不喝,一直前往东方的贝嘎地方。当他到了那里的森林,恰好遇到一个美女,饥渴难耐的他让美女帮忙看一下马,自己走到泉水旁想喝一点水。正准备喝水时,美女告诉他:“这是世间的水,你最好不要喝,若真是口渴的话,可以饮用这个甘露。”于是给了他一些甘露,消除了他身体上的疲劳。体力恢复后,他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美女回答:“我来自贝嘎地方的森林。那里有一位具足圆满功德的上师,他经常入于文殊金刚定。”听到这个上师的名字,寂铠犹如穷人获得如意宝一样,内心数数欢喜,于是他请美女无论如何要带自己去拜见这位上师。美女答应后,带他去了上师那里。那位上师犹如十万个太阳照射须弥山般威严,身口意三门极为调柔寂静,一见之下,寂铠马上生起了极大的信心,遂将所骑之马、身上的饰品全部供养,乞求摄受。上师摄受他之后,传授了文殊金刚等持。后来,他在上师身边静修十二年,亲见文殊菩萨,从而获得了殊胜的成就。
第1节课思考题
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
五部大论是指戒律、具舍、因明、中观、般若。戒律的主要论著有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其他论著还有《三戒论》《沙弥五十颂》《事师五十颂》《赞戒论》),释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颂》,萨嘎拉阿罗汉的《花鬘论》;具舍主要有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世亲论师的《阿毗达摩俱舍论》;因明主要有陈那论师的《集量论》,法称论师的因明七论——《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中观这方面的论著非常多,且分为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主要论著是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和圣天论师的《中观根本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般若指的是弥勒菩萨所著的《现观庄严论》,还有《般若摄颂》《缘起赞》《中观庄严论》《中论》《心经》等。
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
按计划一周一课(突然发现当时学习的计划是一周两课,现在看来完全不够时间)。
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
在印度出版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关于《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却有108函之多,译成藏语的《入行论》有8本,藏传佛教不论哪个派都要学《入行论》,几乎所有大德造论都会引用《入行论》。
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可以令我们对作者生起信心,欢喜心,稀有心,依于这样的信心我们能够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获得最大的法利,依于这样的欢喜心,我们可以坚持圆满传承,依于这样的稀有心我们可以对法产生珍贵之心,更加有利于吸收其中的教义。总之,了解作者的功德可以将自己和法结合起来。
第二课
本课还是没有颂词,继续是笔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2节课思考题
5、名词解释:闻法四想
《华严经》云,将上师做医王想,佛法做妙药想,自己做病人想,认真修学佛法做治病想
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
《华严经》中有三个比喻来形容之闻思不实修的过患:1)如果没有修持,光给别人讲,就好像一个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一样,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2)就像大海里的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在大海中丧命;3)如果光说糖如何甜,自己却一点也不品尝,就无法获得佛法的甘甜。这三个比喻都可以说明,只有实修才能离开轮回的大海,到达证悟的彼岸。
7、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无常不知何时会来,及时健康的活着,死亡也总会到来。到那时,相续中没有意思实修带来的改变,学的再好,精通再多的论著,临死如果没有好好发愿,下一辈子也都忘光了。而且一再的拖后容易变成习惯,拖得不再觉得惭愧就更加不会实修了。
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闻法时的发心主要有不善的发心、无记的发心和善妙的发心。不善的心主要是为了今生的一些名闻利养,无记心主要是指随波逐流的一种发心。善妙的发心又分为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的发心。下士道的发心主要是追求一些今生和来世的快乐(区别于今生的名闻利养),中士道的发心主要是希求自己的解脱,上士道的发心求的是让天边无际的众生都得到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方法就是通过释迦牟尼佛的殊胜妙法。我们应具备上士道的发心,才能让这个人身最有意义。
9、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三种过失分别是:耳根不专注、无法听到上师讲的法;心不专注、无法在心相续中留住法义,改变自己的相续;杂烦恼,听法的时候起贪嗔痴,听受佛法不会产生任何功德。六种垢染分别是:傲慢——觉得自己的功德比上师还大,那么什么法对自己也没有改变;没有信心——佛法是依靠信心而获得的,没有信心就得不到佛法;没有希求心,对法不希求,就不会重视,也就无法在心中播下任何菩提种子;外散——心很容易跟着外境转;内收——昏昏沉沉,什么法也听不到;疲厌——对闻法感到厌烦,因为不会有认真闻法的态度,即使耳朵听到了心里也没有想到。五种不持指的分别是:持义不持文——觉得自己只要掌握意义就可以了,对词句不了解;持文不持义——只对辞藻学有兴趣,对内容不了解;上下错乱而持——上下文的意思弄反;没有领会而持——佛经中有各种甚深密意,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了义不了义,对这些都没有通达;颠倒而持——误解佛经所讲的意义,讲断除烦恼的佛法当做追求今生快乐的工具。
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
不对。首先从佛法的角度看,无始以来我们无数次得到名声、地位、财富,又在死亡的时候孑然一身上路,什么也带不走,这些东西对自己漫长的轮回一点作用也没有;单单从今生来看,依靠这些东西,或许又会造下无边的恶业,从而感召难以忍受的三恶趣之苦,这些东西等于是毒药,有何意义可言?其次,单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拥有名声、地位、财富却依然痛苦的大有人在,对这些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一旦得到了又会希求更多,永远也不可能变得有意义,只是痛苦的开端。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几十年在相续中留下对自己生生世世都有益的佛法种子,这样的人身才有意义。在相续中生起利益众生的念头,这样的人身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