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行论第五课笔记

(2016-12-06 22:46:35)
标签:

杂谈

入行论第五课笔记

一、科判介绍

《入行论》分论名与论义两个科判,论名前面已经讲完,论义分三个方面。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二、学习要求:

(一)要求之一:不仅要通达颂词意义,也要看无著菩萨的科判及讲义内容

1、介绍藏传佛教学习传统:一是背诵颂词;二是了知科判;三是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字义;四是对所学内容进行研讨分析,总结要义。

2、此次所用科判:用无著菩萨的解释方法,并非之前用的华智仁波切“明镜义”科判

(二)要求之二:一边听讲,一边把颂词背下来

1、必要性:如果颂词没背好,内容恐怕解释不清楚

2、劝勉:不像五部大论背得比较费劲,寺院小僧人都背得特别熟;除了六七十岁,其他人背诵应该没问题;去年很多60岁老菩萨都背得很好

三、讲解礼赞句

【颂词】: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一)字面解释:“善逝”指佛陀,“法身”是佛法,“佛子”是僧众。

1、佛子:真正的僧宝指一地以上的菩萨;

2、法身:“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布顿大师在《入菩萨行论大疏》中解释为聚合),意为聚合很多法,即教法和证法。

3、伴:一切、所有的意思。

4、顶礼对境:一切佛陀、证法和教法、善满妙瓶大乘菩萨、声闻、缘觉、佛塔、善知识等等

5、顶礼者:作者寂天菩萨

6、顶礼方式:上等以见解顶礼 ,中等以修行串习顶礼 ,下等以三门恭敬、五体投地顶礼。

(二)无著菩萨的解释(无著菩萨对此论开始解释较广,后面越来越略)

1、解释“善逝”:首先是佛宝

(1)《释量论》的解释:可翻阅《广释》参考(见补充资料),善逝乃佛陀十种名号之一

(2)普明论师观点: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称为善逝。

(a)“善逝”是很好地去了,即从轮回到达涅槃彼岸。

(b)“善”的用法: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善满妙瓶;等等。此处用来表示“善妙而去”

(c)称作善妙而去的原因有三:其一,相较一至七地菩萨,佛陀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逝去;其二,相较八至十地菩萨,佛陀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其三,相较临近成佛菩萨,佛陀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上述从断证功德角度而讲。

(d)引《现观庄严论》佐证:大乘佛子目标有“三大”:断大,即所断圆满,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等;证大,即所证圆满,证悟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心大,即大悲心圆满

(3)善天尊者观点:由于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此从证悟功德角度而讲。

(4)总结上述两种观点:功德圆满,障碍全除,故名善逝

(5)华智仁波切观点:依靠安乐菩提道,获得安乐大菩提佛果,即名善逝

(6)帝贤论师观点:断一切痛苦、证一切功德,故称善逝

(7)《菩萨地论》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善逝。

(8)顶礼佛宝的做法:(a)作为佛教徒,要时时不忘佛陀;(b)一定要看《释迦牟尼佛广传》;(c)每天最好念一遍麦彭仁波切造的“释迦牟尼佛仪轨”;(d)礼敬木刻佛像在内的一切佛

2、解释“法身”,是顶礼佛法

(1)《宝性论》解释:“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意指“法身”分两个方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前者是我们自相续中所证得的佛陀境界,包括一念菩提心、出离心、恭敬心;后者是善知识所宣讲的佛法,或者佛菩萨所留下的典籍

(2)谴疑:此处非指佛陀法报化三身的法身。

(3)真正的法宝:按照大乘《宝性论》的观点,是灭谛和道谛(证法)。灭除烦恼,现前清净本体,叫做“灭谛”;依靠五道十地的三十七道品,或其他方便法来断,叫做“道谛”。

(4)证法法身:与如来各别自证所证的法界无二无别的体性,也叫做本性身

(5)教法法身:指胜义谛和世俗谛所摄的一切论典和经典,如圣义谛的般若空性和世俗谛的因果缘起等经论

(6)顶礼对境:众生相续中的证悟境界(证法法身);宣说证法的文字、语言、经典等(教法法身)

(7)顶礼方法:(a)凡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佛菩萨像都要顶礼;(b)不分宗派对所有法宝都顶礼

(8)谴疑:有人认为自己是汉传佛教的,所以不顶礼藏传佛像

破斥:此乃分别念重,加上比较愚痴的表现;这种傲慢心特别可怕,举例为证:一位佛教徒,自认为自己境界不错,不用再学习,结果遭遇老公承认有外遇的挫折打击时,依然出现猛烈的烦恼。可见,我们不仅要学,而且还要修,否则仅依靠一些佛理,很难摧毁自相续中的烦恼。并引用《三摩地王经》中病人拿药不吃无法治病的教证做说明。

(9)强调修行:(a)必要性:引《开启修心门扉》,无修如人和佛法之间距离可过一匹马;(b)修的方式:一是观察修,尽量思考每日所学;一是安住修,于寂静处安住观心;(c)重要性:心里没有定解,光是口说,一旦烦恼现前或死亡来临,都是不行的。因此,希望大家将法融入自心,并且学修结合

(10)藏文中法身前有“具足”一词,汉文无。

3、佛子:僧众

(1)概念:大乘僧众是一地以上菩萨

(2)谴疑:有人认为僧众为寺院僧人,此为片面理解,僧众就是大乘菩萨。

(3)三宝概念及功德,可参考《智者入门》、《心性休息》、《随念三宝经》、《宝性论》

(4)《宝性论》解释:“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乳母,彼即随佛生菩萨。”大乘佛子产生四因:(a)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如种子;(b)证悟般若空性,如母;(c)禅乐,如胎处;(d)大悲心,如乳母喂养。《入中论》亦言大悲心初中后皆重要。

(5)解释佛子为僧宝的原因:生在如来种姓中,为如来的继承者。究竟而言,登地菩萨生起胜义菩提心后为真佛子,其他为相似佛子。

(6)顶礼对境:

(a)此处作者所礼敬为一地以上圣者

(b)各种形象度化众生的、身处周围的无数菩萨,也值得顶礼

4、其他需顶礼的对境

(1)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

(2)顶礼上师:上师如意宝曾言,尤其要顶礼令自己获得菩提心或无上境界的上师,如果上师不在,应对其住房及住过、加持过的地方进行顶礼。举例说明:上师以自己为例;竹钦仁波切对上师的狗、牦牛也顶礼;学院一个堪布要求侍者对法王住过的房子每日顶礼。

5、顶礼的要求

(1)每天早晚两次在佛像或法本面前磕三个头;

(2)有机会我们要对四大圣地进行顶礼;

(3)上师以前弘法、降生、涅槃的地方也值得顶礼。以佛学院为例,无论未来如何变换,应对佛学院顶礼,对上师们抱有恭敬感恩之心。

6、礼赞的必要

《赞佛功德经》中说:“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供养虽微小,却能获得世间与出世间的很大功德,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

第五课【补充学习资料】

1、摘引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中关于善逝的解释

据《释量论》的解释,具圆满断证功德的量士夫为善逝。从断德而言,善逝指圆满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这点可以分三方面:端严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端严而逝:佛陀已断除一切我执烦恼障,如相貌庄严之士夫,无有瑕疵,此断德圆满庄严非其他外道所能及;不退而逝:佛陀已断除二十种随眠烦恼,如同已患过天花的病人,病愈后,永不再染此病,这种不再退转的断德境界,已经超越了得预流、一来等果的小乘行人境界;无余而逝:佛陀断除了一切所知障习气种子,不剩丝毫障垢,如同一个盛满甘露的宝瓶,无一丝空隙,这种境界已超过了声缘罗汉。从证德而言,善逝意为圆满证得一切种智,也可分三方面:端严而证、不退而证、无余而证。端严而证:指如来已证得二种无我,此证德圆满,端严无比,超越一切外道;不退而证:如来圆满证得诸法实相,此实相智慧无有退转,超一切得预流、一来果之小乘行人境界;无余而证:如来已无余证得三乘义门,可以摄受三种种性的众生,超越了一切声缘罗汉。

2、课中涉及部分名词解释:

(1)烦恼障与所知障

索达吉堪布开示,根据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这两大障碍可从三方面来分析:

1)二障之“因”:佛于《楞伽经》中说,以我执产生的执著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

2)二障之“本体”: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云:“三轮执著心,许为所知障;吝等恶分别,许为烦恼障。”六度之违品皆为烦恼障的本体,此外的三轮执著皆为所知障之本体。

3)二障之“作用”:小乘《俱舍论》云:“主要对获得暂时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恶心,皆为烦恼障。”大乘《俱舍论》云:“对获得一切智智之究竟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

(2)俱生烦恼障与遍计烦恼障

《入中论广释·日光疏》中说:“一般来说,众生有俱生、遍计两种无明,俱生、遍计二种执著。所谓俱生无明:即与生俱来的贪嗔等烦恼。俱生执著:即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种种执著。所谓遍计执著:一般普通众生尚未现行,因未学修外道宗派者虽不知有五种特点的“我”与万能的“神我”等,但通过外道论典的熏习后,就生起神我等各种邪见的执著,此粗大的执著称为遍计执著。遍计无明:即是此粗大的邪见烦恼。总而言之,凡是被外道邪派熏习所引生的执著皆为遍计执著及其种子,此外均属俱生执著及其种子。”

(3)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

索达吉堪布在《破除邪说论》中开示说:“诸佛皆具有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能现量观照一切情器世间。具体说来,如所有智是了知诸法本性皆为空性大平等的智慧;尽所有智可了知显现的万法所各自拥有的作用及其差别。因此佛根本无需观想,在其自现境界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大千世界尽为清净刹土。而本具圆满佛性的众生,却由于各自的业力而显现为六道凡夫,且因缘果报互不混杂。”

(4)金刚喻定

指能破除一切烦恼的禅定,此定如同金刚之能摧断一切物,故称金刚喻定。

(5)等流

梵语nis!yanda,巴利语nissanda。等,等同之义;流,流类之义。等流,即同一流类之义。又若就时间之先后而论,对于前者而称后者为等流果;反之,前者即称为同类因或遍行因。又同类相续之法称为‘等流相续’。

(6)胜义谛和世俗谛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胜义谛对凡夫而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从未接近过的境界叫作胜义谛。虽然它并不存在世界、非世界的概念,但是,可以假名为世界,这种境界叫作胜义谛,也就是万物最究竟的本来面目;世俗谛是我们最了解的,平时我们在二十四小时里所接触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识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识所能思维到的一切都属于世俗谛。世俗谛中包括了因果、轮回、造业、行善、学佛、成就、堕落,还有物质、精神、时间、空间、运动等等,也包含了古往今来的哲学、科学、艺术等一切学科。

(7)佛陀十名号

(一) 如来,音译多陀阿伽陀,无有虚妄,名如来;(二) 应供,音译阿罗汉。名应供,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 正遍知,音译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意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 善逝、世间解,妙去,名善逝。世间解者,谓对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了解也;(六) 无上师,无与等,名无上士;(七) 调御丈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八) 天人师,为众生眼,名天人师;(九) 佛,知三聚,名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 世尊,具玆十德,名世间尊。

(8)登地菩萨

益西彭措堪布《入中论日光疏(三)》中提到:初地菩萨首先是从薄地凡夫入资粮道至加行道,待二道圆满究竟后,证悟空性趣入见道即登一地(极喜地)。菩萨在一地以前因分别心从未见到法界的真实本面,唯达见道时以无漏的入定智慧超越了分别心,方得现见法界本面。尔时初地菩萨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了不共的欢喜心,由离成佛很近而极喜,彻底远离了凡夫地位而极喜,成一切众生的导师而极喜,因此于出定位中内心禁不住数数欢喜,故名极喜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