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6:与前途迷茫的李先生的沟通
(2025-07-29 08:43:00)李先生从某著名大学生物系免疫学专业毕业后,来到市级疾控中心从事检验工作。上班三年,每天从事的是几十上百个样品的理化检验,与所学的免疫专业相去较远,重复性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实验室汇聚了几十位985高校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晋升空间受限,一眼就能看见三四十年后个人事业的天花板。
为此,李先生很焦虑,觉得这样下去,大学时的目标和理想将渐行渐远。李先生睡眠不好,晚上多梦,梦里自己想向前奔跑,后面有股无形力量扯住自己。
李先生找到笔者,将自己的现状和苦恼进行了倾诉,希望笔者能给出一些建议,帮助李先生振作起来。
沟通一,趁年轻寻找专业对口工作
大道至简,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路径等很多是相通的。现实中,一些人终生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并非完全一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虽如此,能够在刚参加工作不长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爱、专业对口的工作,可以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是很好、很开心的事情。
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要趁早趁年轻。工作一二十年后再调整工作和发展方向,那时人的适应性、可塑性要逊色一些,干劲、动力也弱一些。
沟通二,趁年轻找到继续深造机会
读研攻博这样的继续深造,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为毕业后寻找专业对口工作提供帮助。
学习是劳心劳力的事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常态。尤其是攻读博士学位,除了要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还要承担一定水平的研究项目,发表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甚至出版学术专著、获得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奖励,才有资格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每年都有一些博士生因达不到培养要求,被取消了博士生资格。
正因为学习是劳心劳力的事情,所以继续深造、读研攻博要趁早趁年轻。有一些五六十岁的博士生,那毕竟是少数。
年轻时,除了身体良好、精力充沛,所面临的生活琐碎事情也少很多。一旦人到中年,上老下小的生活压力,身体上这毛病那疼痛,人情世故的牵扯,都需要承担,中年人读研攻博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中年人要完成博士学业、取得博士学位会更难。
沟通三,大样本是个宝库
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一些人仍然会日复一日,每天从事几十上百个,甚至数百上千个样品的检测这样看似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没有多少挑战性的工作。
大样本是个宝库,充分挖掘、利用好大样本,可以有很多收获,乃至惊人的、意外的收获。一天几十上百个,甚至数百上千个样本,一年下来的样本量就是几万到几十万。对几万到几十万样本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有着较高的置信度,可以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第一手资料。
看似日复一日的工作,看似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大样本检测,同样很有意义。
沟通四,既抬头看路又埋头拉车
人生的路很长,关键的路就那么几步。职业生涯四十年,需要关注职业规划、职业变化的时候不是很多。认准了路的方向,就朝前坚定走下去。完成了职业变化,做好了职业规划,就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让职业规划变成现实。
每一位职业人,都需要“既抬头看路又埋头拉车”。一味埋头拉车、不看方向,很可能拉偏了方向,甚至将车拉进坑里、凼子里。将多数时间、主要精力用于东看西看,少数时间用来拉车,那车不会拉多远。拉车前看准方向,遇到十字路口、岔路口适时停下脚步,抬头看路,其他时间埋头拉车,就能够行稳致远,朝着规划方向走得较远。
沟通五,过好看似平凡的每一天
一年365天中,有喜事的日子是少数,多数日子平平淡淡,有些日子甚至要承受委屈、历经磨难。
平淡日子里,想一想不用去承受委屈,没有历经磨难,心里就会开心。
平淡日子里,更可以为未来的薄发而厚积,为将来的开花结果而潜心准备。譬如,培养经常性锻炼的好习惯,练就一副好身体,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来临时,好的身体就彰显出作用了。譬如,培养收集整理、积少成多的好习惯,一些数据、资料等就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一篇好的论文、一部好的作品也是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资料积累完成的。
一番沟通后,李先生心情好了很多,不再为前途感到迷茫。李先生觉得自己身体良好、精力充沛,能做的事情很多,未来有很多东西值得期许。
8年后再次见到李先生,他已完成了博士学业,在一所大学担任免疫学副教授,从事他喜欢的工作。有了妻子,也有了一位可爱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