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继续齐家
(2025-05-26 08:20:38)“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帝范·崇文第十二》(卷四)。意思是,尽管你尽了十分的努力,得到的也许只有五分的结果。平常做事情的时候,要尽可能将目标定的高一些,向着完美和最佳的方向去努力,那么得到的结果就不会差到哪里。
面对齐家冲突,有人深信“法乎其上,得乎其中”,虽然家族成员并不是都能认真修身,成为优秀分子,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继续齐家。他们认为,哪怕家族成员只有一部分成为优秀分子,甚至只能是优良分子,自己在齐家上的努力也值了。
譬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治水名人苏轼,既注重修身养性,也重视齐家。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他的4个儿子中,有两位考取了进士,一位考取了举人,成就上虽不及苏轼,却也实属难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十九岁的苏轼,十七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年7月28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黄州期间,苏轼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始终修身养性、豁达开朗,胸怀家国、情系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苏轼不忘齐家,他的4个儿子虽不及他本人这么优秀,却也实属难得。
大儿子苏迈,26岁就考中进士,和父亲一样,颇有树绩,为人诚恳,见到人无不说他有他父亲的风范。
二儿子苏迨,24岁就考中进士。但是他并不在仕途不求进取,淡泊名利,一生追求学术研究,是大儒张载的三大高足之一。据苏氏族谱记载,苏迨1093年以苏昺之名任饶州太常博士,1094年以苏鼎之名考中哲宗绍圣元年甲戌连科捷进士,后因谏元祐学术,贬参广东省,钦宗靖康元年卒,离年57岁。
三儿子苏过,19岁就考中了举人。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1094),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1100),随父北归 。轼卒后,依叔父苏澈居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徽宗宗和二年(1112),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苏过逝后葬于河南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