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冲突的结果
(2025-05-22 09:20:48)当人们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使心灵纯净的需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需求与现实便形成了冲突。
面对冲突,有人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一如既往,继续修身。有人意志松动,出现摇摆,时而修身,时而停止。有人渐渐颓废,放弃了修身。有人不想放弃修身,却又不愿意克服困难,在自我矛盾中不能自拔,出现了心因性心理障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过,并据此进行了人格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
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三个“我”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个“我”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本我控制的人,追求动物性满足、动物性快乐。
自我控制的人,懂得趋利避害、适应环境。
超我控制的人,要么达成他心中的道德理想,要么因未能达成心中的道德理想而内疚或自卑,达成他心中的道德理想的人,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天才,未能达成心中的道德理想而自卑,并不能自拔的人,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障碍的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才与精神障碍患者一步之遥”。
笔者认为,用“动物的我”、“现实的我”和“自律的我”来替代“本我”、“自我”和“超我”更通俗易懂一些。
动物的我,追求动物性满足、动物性快乐,如吃饱、喝饱、性满足等。
现实的我,在“动物的我”和“自律的我”中间徘徊,既有理想,更不得不去适应环境,像骑在墙上的人,往往善恶一念间,向墙的左边倒下,成了好人,向右边倒下,成了恶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让“现实的我”多一些可能成为好人。一个糟糕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增加了“现实的我”成为恶人的可能性。
自律的我,克己奉公、道德高尚,要么达成他心中的道德理想,要么因未能达成心中的道德理想而内疚或自卑。达成他心中的道德理想的人,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天才,未能达成心中的道德理想而自卑,并不能自拔的人,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障碍的人。
面对修身冲突,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一如既往,继续修身的人,是坚持“自律的我”的人。
面对修身冲突,意志松动,出现摇摆,时而修身,时而停止的人,是“自律的我”“现实的我”两种人格矛盾地存在着的人。
面对修身冲突,渐渐颓废,放弃了修身的人,是从“自律的我”专向“现实的我”的人。
面对修身冲突,不想放弃修身,却又不愿意克服困难,在自我矛盾中不能自拔,出现了心因性心理障碍的人,是想成为“自律的我”却又无法做到“自律的我”,在痛苦中折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