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第二学期教共体互联网+研修活动4(科学)

(2023-07-02 20:19:23)

鳌江小学教共体互联网+网研修记录表

 

     (备课组):______科学组_____

活动时间

4.28

活动负责人

林婷婷

活动主题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发热热 的《》《》集体  集体备课 集体集体备课<</span>2

活动地点

二楼阶梯教室

活动形式

同步课堂

主讲人

林婷婷

参加对象

 鳌江小学科学组全体教师、前进小学

活动内容

及过程记录

一、 林婷婷老师执教展示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二、 陈西西老师进行主题阐述

三、 陈国伟老师进行评课

四、 方高旦校长作总结发言

五、 赵正国校长为相关老师颁发奖状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有序观察,高效探究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与反思

鳌江小学  _林婷婷

第2-4课为本单元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岩石展开。本课是研究岩石的第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知道了岩石和土壤对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变迁具有重大意义,从本课开始将对岩石和土壤进行更细致、科学的观察研究。

四年级学生对观察物体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岩石的结构特征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能熟练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岩石。在上一课的学习后,学生理解了研究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观察岩石还有一些更细致、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相对比较陌生,但也正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

 

一、图片聚焦、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2种岩石的图片(浮石和花岗岩)。

提问:观察一下,这两种岩石有哪些最明显的特征?(预设:浮石多孔、花岗岩有多种颜色)

2.谈话:你们可真会观察!我们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过:“观察是得到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看来你们已经迈出了成为科学家的第一步。

3.讲述:在自然界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岩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吧!揭示课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板书)。

二、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岩石(预设25分钟)

(一)初步观察岩石的特征

1.课件出示3种岩石的图片

描述:这是在野外实地考察时发现的3种岩石,但是无法鉴别它们,想请大家当一当“小小科学家”,一起来鉴别一下。

2.提问: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岩石?(板书:多种感官及观察工具)

3.提供材料,学生分组观察三块岩石,师巡视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4.交流探讨:小科学家们,你观察到了岩石哪些方面的特征?(统一汇报)

5.过渡:刚才大家观察到了这么多特征,你能对照这张岩石资料卡来鉴别一下它们的种类吗?

6.生汇报后提问: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还要收集哪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二)细致观察岩石的特征

1.过渡:科学家们在野外观察时会采用一些更为细致的观察方法,他们都是从哪些角度去观察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课件出示活动记录单。

(1)岩石的外部特征

课件出示4组图片,观察岩石表面的层次、条纹、小孔、斑点。

(2)岩石的光泽

讲述:光泽是岩石的又一个特征,直接用眼睛观察不容易比较出它们的不同,需要借助手电筒来观察。(微视频展示)

(3)岩石的组成(颗粒大小、颜色、种类)

回顾思考:刚才大家用手摸岩石,有些岩石摸上去光滑,而有些摸上去很粗糙,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引导关注岩石颗粒大小)

出示颗粒大小不同的3张岩石图片(颗粒细密、颗粒粗疏、颗粒粗大),比较观察。

提问:是否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颗粒组成?可以看出是由一种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吗?(引导关注颗粒种类)

(4)岩石的软硬

过渡:除了以上这些特征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软硬来描述岩石。科学家们在野外鉴别时,常用的方法是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等作为测试工具展开观察。怎么利用这些工具来判断岩石的软硬呢?(阅读书本P45页资料得出)

课件出示具体鉴别标准,注意工具使用的先后顺序,依次刻划。

3.出示实验任务

讲述:请小科学家们运用刚才所学到的方法系统地观察这3种岩石,尝试用科学的词汇来描述它的特征,然后填写记录单,并对照岩石资料卡再次鉴别它们

4.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单,老师巡视。

5.交流汇报:通过观察,你能分辨这3种岩石的种类了吗?

三、研讨小结

1.过渡:学会了这些观察方法,光会判断这三种岩石还不够哦。假如你在爬山时遇到一块不知名的岩石,你该怎样去观察和描述这块岩石呢?

2.生汇报后总结观察方法,课件出示(提示从不同视角,完善板书)

四、拓展:观察岩石的内部物质(预设7分钟)

1.思考:岩石的内部组成是怎么样的呢?和我们在表面上看到的一样吗?我们选用一块岩石来看看吧!

2.微视频演示:用小钢锉(砂纸)在岩石的一角锉出粉末,将粉末和岩石进行对比。(提示:注意安全,避免划伤!如果时间充裕,可让学生进行观察)

3.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岩石的更多特征,再见!

观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没有观察,就没有研究,更没有认识。孩子们只有在精心组织的观察活动中不断积累,才能获得科学观察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一、通过启发性问题,促进学生有目的的观察

著名特级教师冯惠英曾说:“在每次观察之前要和学生说明观察什么,告诉他们怎样去观察,先观察什么,再规察件么...她告诉我们观察的效率来自于明确的目的,在观察之前提出一些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实验之前,林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学用哪些观察方法观察岩石的哪些特征呢?当学生说:“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看,”老师马出追问:“看什么?”学生思考了一会说:“可以观察石的颗粒。”这样一来,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明确了,观察的效果也好得名了.

二、通过规范化演示,提高学生科学观察的严谨性

教师为学生所作的操作示范,起到引路示范作用,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教师的操作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第印象,会潜移默化影明学生以后的独立操作。因此,教师的演示必须操作准确,动作到位,确保观察活动的严谨性

三、通过多种感官探究,提高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是否全面取决于观察者是否动用了多种感官,只动用视觉进行观察的人,只能获得关于事物在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属性,而普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人,就能获得事物的多种属性,获得对事物的完整的认识。在这堂课中,林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眼看、耳听、手摸、刀划等各种方式来全面感知岩石的特征。学生通过多种的感官体验,对几种常见的岩石就能够留下深刻的较全面的认识。

四、通过有序的观察,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观察有序的人观察时能捕捉到事物的更多的信息,表达也有条理,而观察无序的人则观察零乱,容易遗漏重要细节,表达也很混乱。教材从岩石结构和构造方面列举了很多观察内容,如: 岩石的层理、生物痕迹、气孔、条纹斑点等构造,岩石的颜色,岩石的颗粒大小。这么多的观察内容,如果没有顺序,学生的探究就是无效的,也就谈不上高效课堂。在观察岩石的实验之前,林老师提问“这么多的观察内容,你们认为哪项内容应放在观察的最后观察为什么”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后,马上就意识到先要观察其他项目。同时林老师适当修改了实验表格设计,降低了难度:化解了观察的具体项目,主体采用了打勾的方式,去掉了因为材料关系听声音不明显的栏,整合了岩石颜色和颗粒颜色,突出颗粒研究。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二课。这是一堂比较难上的课。首先,该课内容较多,而且有很多是学生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内容,如,层理、生物痕迹、滴稀盐酸等;其次,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7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的,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再次,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文字准确的描述。比如岩石的颗粒大小,教师用书上将岩石的颗粒分为粗粒(大于2毫米)、中粒(2毫米~0. 0 5毫米)和细粒(0. 05毫米~0. 005毫米)三种。但这样的判别颗粒的标准太难掌握;还有,学生学具袋中的岩石和仪器室岩石实验盒中的岩石太小,有一些根本不能体现出岩石本身的特征,如砾岩的特征是有小石子或卵石,可标本那么小,本身就是一块“小石子”了,又怎样在其中找其它的小石子呢?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对《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做了以下安排:

1、用学生身边的岩石作为观察对象

在教科书中提到的7种岩石中,大理岩、花岗岩、砂岩、石灰岩比较容易找到,因此我将这4块岩石作为观察对象,删去了不容易找到的、难以观察的其他岩石。同时,岩石可以稍大块一些,使岩石的结构特征更明显一些。不仅如此,学生研究身边的岩石积极性更高,在课内没有完成的观察任务,在课外还可以继续探究。

2、将记录表进行改进

2022第二学期教共体互联网+研修活动4(科学)我适当修改了实验表格设计,降低了难度:主体采用了打勾的方式;由于教学时没有对板岩观察,就索性去掉了因为材料关系听声音不明显的一栏;整合了岩石颜色和颗粒颜色,突出颗粒研究;将颗粒大小分解为小石或卵石、颗粒粗或中等(肉眼能分辨的)细微颗粒(肉眼不能分辨的。

 

 

 

 

 

 

 

以上的几点安排使《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的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学生较好地把握住了该课的知识点,不过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疑惑:

1、整堂课仍然有较浓的“灌输”味道

什么叫岩石的层理?判断颗粒粗细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岩石颗粒的紧密程度?要想顺利进行对岩石的观察,这些知识都必须在观察前讲解清楚、明白。由不得一点模棱两可。可是将清楚明白又必须教师讲授,不得不“灌输”。

3、对教材还要进行再处理

从几次课堂看来,《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只是一块内容,不能理解为一节课,对这块内容进行拆分,分几课时学习,可能会更好一些。

本课是以学生的学情调查为前提进行了一定的课改(参照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引入)让每个孩子都想当一名岩石鉴定家,心里蠢蠢欲动;à(通过资料学会鉴定岩石)第一次阅读资料意味着当一位岩石鉴定家是需要准备很多的前期工作的,阅读时(耗时6分钟)用关键词直接快速的摘录自己不同的内容,通过孩子们的相互交流(耗时11分钟)解决问题;第二次阅读资料意味着当意味岩石鉴定家不是这么容易的,还需要认真、细致并有序的观察、比较并记录岩石的特征;à学生动手鉴定岩石(耗时12分钟);à(检验是否鉴定成功,颁发“岩石鉴定家”的荣誉称号)汇报鉴定岩石的过程和结果,鉴定的过程稍不留心就会出错,再次说明当岩石鉴定家的不易;à(选择任务做后续鉴定)课后任务再一次暗示岩石鉴定家不是仅仅这么一次简单的研究而已,还有更多的研究在等待我们。  

 2022第二学期教共体互联网+研修活动4(科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