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亨、毛苌这两位儒学大师,传播《诗经》,奠定了神州文化的源头之一。两千年过去了,我们所以能够捧读《诗经》,延续和承接古老的文化,与两位先师的传播贡献是分不开的。他们的历史功勋和历史地位,受到历朝历代所推崇。可以说,没有毛亨、毛苌的传播讲坛,就不会有现在的《诗经》。
东汉时期班固纂修《汉书儒林传》记载:“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王博士。”
北宋乐史纂修《太平寰宇记》记载:“苌,饶阳人也。今有住宅。”
清乾隆14年(1749)单作哲纂修《饶阳县志》记载:“毛苌宅,在今师钦村。村南有台,名诗经台,相传是当年毛苌讲经之台。”并载“(苌)墓在今饶阳县南师钦村。”
晚清吴汝论所纂修《深州风土记》记载:“毛苌宅在今饶阳师钦村。”
现今饶阳师钦村候氏家谱世代相传,毛苌为侯家女婿。
以上史料,均有对毛苌记载。
也有一种说法,毛苌,是西汉赵(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人。
毛苌籍贯,《汉书》只记毛公,没有记其名字家乡。后到三国吴陆机著《草木鸟兽虫鱼疏》乃说有大小二毛公,大毛公鲁人毛亨,小毛公赵人毛苌。但也没有说他们是哪里人。
一般只说,毛亨是鲁国人,师传毛苌。
这样就出现了毛苌的三种说法。一说河间人,一说饶阳人,一说赵(今邯郸鸡泽县)人。
那么,毛苌哪里人士?为何出现了三种说法?这不得不要从历史的沿革说起。
据《饶阳地理历史沿革》记载,战国时期属赵国,河间属燕地,故毛苌为赵国人。在西汉时,饶阳先后属赵国、河间国、河间郡、涿郡。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新置清河和河间两郡,高阳、武垣、饶阳等县划归燕国的涿郡。饶阳在涿郡南端,崇尚儒学为地方之首。毛苌传播诗经在当时的影响一波及很远。
汉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政治清明,崇尚儒学,为毛苌传诗创造了客观的良好条件。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封弟弟刘德为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招揽四方学者,尽求天下“善”书。
当时,河间国驻乐城(今献县),距饶阳师钦村诗经台不到百十里。自然毛苌传经在当地的影响已波及很远。刘德礼聘再三,把年老毛苌请去讲学,封为“河间献王博士”,并在乐城东面修建日华宫和招贤馆,名毛苌在此讲读诗经,传授弟子。
那么为什么也说是赵人呢?
赵是指战国时的赵国,在地理上是个很大的范围。河间是西汉时的一个郡(国),是赵统辖的一个区域小范围,而饶阳县是划为河间国,饶阳县诗钦村自然更是属于河间国管辖。
关于毛苌哪里人士?通过三者和有关历史资料就可以这样定义:毛苌,原赵国,西汉河间郡,饶阳师钦村人。毛苌受毛亨嘱托,历经艰险,传诗游学各地,曾在饶阳师钦村建诗经台传诗开坛。
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大师倍受尊重,毛苌曾居住生活的饶阳县“诗经村”,改名为“师钦村”。也是纪念毛苌为人之师传道解惑授业,世世代代受人钦佩。现村名延续至今。
据饶阳有关史书记载,师钦村南的诗经台,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50亩见方,正中坐落着一个高1.2丈、宽15丈、长30丈周围用2尺的大青砖砌成的高台子。饶阳民众曾多次集资修缮。毁于上世纪日军战火。现存诗经台遗址,只剩下一方隆起土疙瘩。据说不远处有一口神井,留下了世代的美好传说。
饶阳有座诗经台
徐托柱
清乾隆《饶阳县志》记载:“毛苌宅在饶阳师钦村,村南有台,名诗经台。”其“墓在饶阳南师钦村。”相传2000多年前汉朝,毛苌在饶阳生活了近四十多年,曾广招弟子,在这座台上传授、注释诗经。从此,毛苌对后世的影响,与这座诗经台紧密相连。
《汉书儒林传》记载:“毛公,赵人。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河间也曾有毛长宅、诗经台、诗经村和毛公募。这又怎样解释呢?
饶阳在战国时期属赵国,毛苌自然属赵人。毛苌承接叔叔毛亨的衣钵传授《诗经》,也曾游学赵国都城邯郸,看到那里战争乱象,北上去了中山国,又不适合久居。从而沿滹沱河顺流东行,心怀叔叔毛亨的传经之地鲁国,当走到饶阳一个叫荷花村的地方,看到这里民风淳朴,风景如画就留了下来。
这里的人民具有燕赵之风,也具有齐鲁之韵。这个村庄背靠滹沱河,前面是莲花泊,西南面是饶阳的古城,是个风水宝地。于是,高筑讲台,开坛传诗。站在这里仿佛一个巨人的臂膀把饶阳怀抱。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苌,饶阳人也,今有存宅。”不难看出,毛苌的的确确在饶阳居住生活。毛苌在家乡讲经出名,后被河间王刘德礼聘去了河间,封为“河间献王博士”。
月是故乡明。毛苌虽被高官厚禄,但他不忘故乡荷花村。思乡心切,返回故里直到寿终。在河间有诗经台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时筑台,一是避免水患,二是传道。《诗经》是儒家重要思想,筑台传诗顺应天意,自然也是道家文化的部分。
饶阳诗经台历代都受到民间和朝廷的重视。至光绪年间,当时诗经台面积约五十亩,正中坐落着一个高1.2丈、宽15丈、长30丈,周围用二尺的大青砖砌起的高台子。台上有三座大殿,分前后两院。前面有东西两殿,店内放有手抄本《诗经》,还有《三肖女》塑像。后院有大殿一座,尖顶楼两层,底层厅内有玉皇塑像。
诗经台周围有地40余亩,专人管理,所有收入用于民间慈善事业。诗经台正南6丈处,有一深水井曾留下神话传说。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是诗经台庙会,附近村庄的人们纪念毛苌大师。当年的诗经台,现仍存遗址。
由于遭受战火和“文革”的严重破坏,只留下了一个大土疙瘩。祖师已去,到今天饶阳还不能恢复诗经台原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怎谈文化饶阳。
后来人愧对仙师,无凭悼之处,吾心伤悲!伤悲!
饶阳有个诗经村
徐托柱
《诗经》是神州文化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叫《诗》,共40卷,分为风、雅、頌三部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所以也称“诗三百”。
《诗经》早在春秋已广泛流传。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以《诗》教育弟子。孔子后的儒家学派人物,把《诗》当做教本,传授不绝。虽然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得以能流传下来,与一位饶阳人很直接关系。他就叫毛苌。
2000多年前,他和毛亨参与口头传授和注释的《诗经》,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从汉武帝起儒家就将其奉为经典。《诗经》在神州文化和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乾隆年间《饶阳县志》记载:“莲花泊在城(指饶阳城)东八里师钦村南,今淹。”莲花泊北一里许有一高台,相传就是毛苌讲经传诗的地方。清乾隆年间《饶阳县志》还进一步著述:“毛苌宅在饶阳师钦村,村南有台,名诗经台”,延续到今天,人们始终叫它诗经台。
师钦村位于莲花泊北边,古称“荷花村”。由于毛苌在此村建筑高台,传播《诗经》声名远扬。因此古“荷花村”,慢慢以“诗经台”得名,人们习惯称它“诗经村”。这就是饶阳“诗经村”的由来。
汉景帝时期,刘德为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在今河间城北设立“君子馆”,下令征毛苌前去讲学传诗,封其“河间献王博士”。
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大师渐渐受到尊敬。为了纪念毛苌在此传授“诗经”,诗经村把村的名字“诗”字改为“师”字,以表达世代要以毛苌为师,把“经”字改为“钦”字,以表达对毛苌的钦佩敬仰。这样,诗经村变成了现在的师钦村。
直到今天,饶阳的当地人还俗称师钦村为诗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