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正月谈年画

标签:
绘画少年回忆 |
分类: 素描集 |
过年贴年画的风俗由来已久。按家乡传统年俗,每逢过完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家家打扫房屋,把墙上的旧年画取下来,再买几张鲜艳悦目的新年画换上,以表达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的喜庆和企盼之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这个传统和当年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有很大关系。那时候家家都是土打墙,屋里抹上一层黄土泥。窗户也是用白纸糊的,透光性很差,再加上晚上点灯都是煤油灯,那过年的时候,黑乎乎的屋里贴上亮堂堂的年画,那真是“蓬荜生辉”啊!


其实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等。年画因过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张贴后又可供一年欣赏之用,在清光绪年间被正式称为
“年画”。

年画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很受大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更为大众所喜爱。年画在适应年节装饰需要的前提下,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世界风情、现代生活以及山水花鸟等。年画大部分是对开大小,也有四屏条,绘制都很精美。年画的作者不少是美术大家,画法上在年画的传统表现形式上,还吸收了国画、油画、水粉画等艺术形式,更加喜闻乐见,如大画家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古元的《毛主席和农民说话》、刘继卣的《武松打虎》、李慕白的《大鲤鱼》等都是传播很广作品。

现在,年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专业画家的油画,中国画,水彩画,版画原作及印刷复制品逐渐走入千家万户,这也是艺术品的与时俱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