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回忆(续)

(2017-06-13 20:20:19)

我小学毕业以后,考上了衢州二中,是1956年。与我同时考上的还有堂侄女宠巧等人。当时交通极为不便,要步行六十华里、翻山越岭行走一天才能到学校。头一次是父亲给我挑铺盖行李送我到学校的。那年我才十四岁,以后便独立生活、学习在外了。在学校吃在食堂,一个月6元钱伙食费。一个星期二次荤菜:一次小荤,肉片抄白菜或其它什么的;一次大荤,红烧肉或鱼之类。其余日子都是素菜。饭是蒸的,要吃多少自己去用饭票去买多少米放饭合里蒸。一个班一个大蒸笼。经常有人拿错饭合,也有人丢了饭合。那时,很少见有剩饭剩菜倒掉。大家都很节约,几无浪费的。睡是集体宿舍,一个房间一边六张连体的木板床,两边共十二张,高底铺,我记得睡在底铺。门边一边一个高柜,隔成一层层,一人一层,放放箱子及衣服。宿舍每层有厕所、盥洗间,非常的方便。教室、宿舍、实验室、操场(操场内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单杠双杠等体育设施)等在当时是一流的。因是新(1953年)建的中学。环境也非常地优美。新搂房、新课桌、木地板,光线充足,黑板又大又黑。一个班五十个学生。我记得是坐在第二排的中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叫周守文的就坐在我的后面。在二中三年,除暑、寒假外,读书时只能每个月回家一趟。记得有一次是某个星期六,在堂姐家里吃过中饭已十二点钟,我要回家,堂姐不让回,我坚持要走,堂姐拗我不过,只得放我行。走到家已是漆黑了。还有一次从家走到学校才三点钟,因在烈日下行走,到学校便中暑了。周末,有时和同学也到城里逛逛,那时不知化钱,也没有钱化。买根二分钱一根的油条吃吃已是享受了。那时的衢州城有一个小时便可以走遍了。在二中读书时还不懂事,读书不用功,只是贪玩、看小说。古今中外的名著、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聊斋志异、封神榜、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家、春、秋、青春之歌、春风野火斗古城、红旗谱、等等)大部份都是在那三年看完的。三天两头跑图书馆借书。有时上课时偷偷的看小说。自己不用功还要取笑那些用功的大龄学生。那时的学生年龄悬殊很大,我们班,大的有二十多岁,小的似我只十四岁,再一个就是吴舒侬只十三岁。更有意思的是一对夫妻在一个班读书。我只记得那女的叫饶四妹,她丈夫叫甚名字记不起来了。年龄大的都很用功,而我们这些年龄小的大多不太用功。我那时喜欢乐器,吹笛、拉二胡,是校文工团成员。音乐老师祝匡辉非常喜欢我,有些乐器(如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别的同学他不让碰,我却可随便用。我还记得一次会演曾演奏过祝匡辉老师作的曲“衢江两岸橘子红”。初中时因贪玩,所以学习成绩只是平平。初中时不喜欢体育活动,体育课年年都是刚及格。我知道还是老师给面子给的。自己的体质差和不参加体育锻练不无关系。那时自己生活也不会料理,有时衣服脏了也不知换洗。当时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周守文、一个叫傅肇范,如同姐姐一般的照顾我。常将我的衣服拿去洗。记得有一次说我的衣服长虱子了。暑假寒假回家则帮父亲干点农活,砍柴、锄地、采猪草、摘粽箬。我家的山离家约五、六里,走过村道再沿山边的羊肠小道再上山,上山的路是石块彻起的石阶路,石阶路尽便到了。有两口腌竹丝的池塘(嫩竹裁成一段段再破开,放下石灰加水淹没一段时间取纤维做纸用的),塘边有一个小屋用来堆放石灰,大家叫石灰铺。周围一大片山都是毛竹或是杉树林。还有一片是玉米山,年年种玉米,作为粮食。暑假便随父母到这山上来锄草。在我家玉米地的上方是大伯的玉米地,他山上有一间茅草铺,茅草铺旁有一颗桃树,是毛桃,快成熟的时侯便去摘吃,大伯堂姐都任我摘、任我吃,有时他们还带到家来给我吃。有时随堂姐她们上山摘粽叶,曾爬上最高的山顶。晴朗的天可以看见衢州城和绕过衢城的就如一条白带似的衢江。摘粽叶最怕遇见蛇,特别是蕲蛇和“焦尾青”(全是绿色的叫竹叶青,说是无毒的,尾端有一节焦黑色的叫焦尾青)很毒,若咬到很危险,很多人因此丧命。邻村的一个小伙子被蕲蛇咬了,为了一命只得截了一只脚。我倒是幸运的,从未遇到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桂林山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