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作者为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
《乌托邦》的“革命性”首先在于其野心勃勃的社会实验主题,为电视这个总被人讽为肤浅的媒介注入了深刻的灵魂。节目中,15位被精心挑选过的选手将在一起生活一年,他们个性、价值观迥异,有受教育程度颇高的流浪汉,一位牢骚鬼般的人物,还有多愁善感、外形与性格反差颇大的摔跤运动员等。他们被安排住进了一个废弃军事基地漏雨的筒仓,一共领到1万欧元,两头牛和一窝小鸡,以及一个只有25元欧元额度的手机,而他们要用这些仅有的资源在一年时间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乌托邦”。这 样一个宏大的主题源自约翰·德摩尔及其创意团队对当下社会的观察,在欧洲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人们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定感,他们担心自己的经济前景,但同时 又不满于政府为振兴经济所施行的管制,而如果我们给人们机会让他们从头来过会怎样?他们会创造出一个不同以往的新社会吗?
怀抱这一初衷,节目组架构了《乌托邦》这一节目。朋友和家人的探访是不被允许的,与外界的联系仅能通过商品交易。而15位“居民”要用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决定如何使用仅有的现金,是维修屋顶或是水龙头,还是用来购买食物。他们更要自己劳动,获取收入,维系生存。
尽 管也有淘汰,每个月一位选手会被投票出局,一个新来者会替补进入。但总的来说,节目组对参与者没有太多的干预,强化是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社会秩序,也不像 《老大哥》那样设置了诸多的游戏和任务,因为生存已是对乌托邦的居民来说最大的挑战,在《老大哥》里,冰箱是装满的,选手们可以舒服地坐在沙发里。而《乌 托邦》里天气很冷,居民甚至需要自己构建一个供暖系统。多达160人的制作团队全天候地观察、记录着居民们的举动,并将其中的精彩部分剪辑成电视节目,每周在荷兰SBS6电视台播放5晚。
与节目组减少对参与者的干预相反,观众被赋予了更大的参与度。节目建设了专门网站,提供四组不同的网络直播画面,还有两个360度全景摄像机记录着“乌托邦”里的情况,观众需要每个月支付2.5美元购买“护照”观看这些内容,并可得到与“乌托邦”里的居民进行商品交易的机会,而未付费的用户只能观看部分网络直播内容。
为了充分调动跨屏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节目在淘汰规则上也做了特别设计,每个月初,“乌托邦”的15位居民,每个人要把3票投给他们认为不值得留下来的人,可以只投给一个人,也可以分给好几个人。投票过程是公开的,每一位居民要解释他们做出选择的理由。而护照的持有者们一共也有三票,将基于投票的结果分配给居民。累计后三位得票最高的居民将进入“危险区”。
同时,节目组会给出3名候选人,护照持有者们投票决定其中两位进入乌托邦作为备选替补。四天之后,15个原住民将进行投票,从这两个人当中挑选1个人留下来,而留下来的这个人需要决定,在此前“危险区”的三个人当中,他要取代谁。最后一周中,留下来的居民、观众和护照持有者将进行投票直到只有一个人留下来,他将可以获得乌托邦一年之中所产生的所有收入。
从社会实验性的主题与规则,到24小时网络直播和跨屏互动设计中所渗透的互联网思维,《乌托邦》都展露了紧扣时代与文化潮流,超越传统电视节目的魅力,因此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或许,不久之后,真人秀的“乌托邦”时代便将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