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大散关遗址

大散关遗址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为周朝散国之关隘,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故称散关。是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散关,始设于西汉或始于秦代,废弃于明末。关址处立有“秦岭”石碑一块。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古大散关遗址”石碑一块。
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秦汉时期(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即公元1130年),宋于富平之战失败后,宋将吴玠收拾残兵,屯据和尚原,刚立好栅寨,金兵已至原下。有人劝吴移屯汉中,保住入蜀之关口,吴认为:“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 果然打败了来犯的金兵。次年五月,金没立郎君及别将乌鲁折合,分两路入寇。没立出凤翔,折合自阶、成、凤州出大散关。当时,吴乏粮,故兵无斗志。吴与弟吴璘召诸将,以忠义相激励,并歃血而誓,使兵众感奋。乌鲁、折合兵先至,在和尚原北列阵,宋军更战迭休,大败折合。这时,没立郎君正攻箭关,吴选兵奋击,使金兵两路不得会合,大败而去。十月,完颜宗弼(金兀术)自熙河移兵窥蜀,引兵众十万人,从宝鸡造浮桥渡渭来犯。吴派吴璘、雷仲等,将劲兵用“驻队矢”迎敌。并用骑兵断其粮道,共交锋三十多次,完颜宗弼中箭而败退。此役宋军大胜。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老百姓游览之地。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也最大。如陆游著有《书愤》其一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等众多诗句中都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