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略阳灵岩寺

略阳灵岩寺
灵岩寺又名“药水崖”、“药水岩”。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 713年——741年),寺庙由两个天然洞穴组成,前洞名“金龟洞”,后洞称“罗汉洞”,两洞依依相邻,傍山临江,座东向西,错落有致。
灵岩寺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南3.5公里,地处嘉陵江东岸的玉文山腰,它既是一处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是一个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寺观山水园林,更是一座拥有130余通摩崖石刻的文物宝库,号称“陕南小碑林”。
隋唐时期,略阳灵岩寺曾是各种学术活动中心之一。历代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和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名篇绝句,镌式墨迹。如李白,杜甫,吴道子,苏轼,李可染,于右任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寺内观光遗诗存作,给古寺抹下了一笔浪漫传奇的色彩。相传,女皇武则天与她的老师泛舟嘉陵江同游灵岩寺,在后洞留下了鲜为人知的“撑支天地”四个大字。
大雄殿位于灵岩寺前洞的洞口,此洞高约25米,宽约50米,进深约100米。殿内端坐的毗庐大佛,始塑于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大佛身后的金龟洞内,隐藏着一只巨大的石龟。石龟保留了岩石的原貌,只是稍加雕凿,神态惟妙惟肖。大雄殿前两侧的展厅内,陈列着大量的碑碣石刻,篆、草、隶、楷俱全,笔锋功力深厚,为历代书法家赞赏。其中,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所刻的“仪制令”石碑,乃我国迄今最早的交通规则。石刻高约60公分,宽约40公分,正中刻着“仪制令”三个大字,下方有四行十二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它是宋代朝廷通令各州县立于县城通衢要道的石碑,也是研究古代道德规范和礼貌行为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