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3.文心阁、雕龙池

文心阁、雕龙池
文苑的主建筑,文心阁为二层歇山清式建筑,内部则按照现代实用的要求装璜。在园外即可遥见被誉为“龙学泰斗”的杨明照老先生题写的“文心阁”匾额。正门两边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大师题写的《文心雕龙》“指瑕”篇中名句:“丹青初炳而后渝,文章岁久而弥光”,迎门壁挂青砖镂刻刘勰线描画像。左侧展柜中陈列数种《文心雕龙》版本,杨明照、王元化老先生及省内外学者研究《文心雕龙》的著作、手稿。右侧墙壁悬挂着镇江十位书法家篆刻的《文心雕龙》名句和以其为内容的命题中国画。
文心阁后墙外壁上,一方大理石碑,镌刻着鲁迅先生对刘勰及《文心雕龙》的高度评价:“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理士多德之《诗学》。”雕龙池与知音亭自成一体,又与文心阁相得益彰。
文苑环境幽雅,景物奇秀,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魅力迷人的景色,为文苑题写的是原任江苏理工大学的校长蔡兰女士。石头上刻有“政阜民暇”是原副省长俞兴德所写。意思是说:“人们在闲暇的时候出来游园赏景。”
位于齐鲁大地东南部的莒县,是以《文心雕龙》而著称于中国乃至世界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史的南朝文论家刘勰的故乡。
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于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去世。刘勰曾自述,在他七岁之时,梦见一片五彩祥云,犹如锦缎般美丽,便“攀而采之”。显然是说自己少有大志。但不幸的是,刘勰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在母亲的陪伴下,刘勰刻苦攻读,立志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可是,大约在20岁左右,他的母亲又去世了。为母亲守孝三年以后,举目无亲的刘勰来到京师建康(今南京),举步踏入了钟山名刹定林寺,投靠当时的大德高僧僧祐。刘勰在定林寺一待就是十几年,却没有剃度出家。寺庙的生活自然是枯燥的,但对刘勰来说,却正是博览群书的大好时机。他帮助僧祐大规模地整理佛经,自己最终也成了“博能经纶”的佛学家。
在刘勰三十岁的时候,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手捧着红色的祭祀之器,跟着孔子往南走。身居佛家寺院的刘勰却梦见了孔夫子,可见其无出家之念,而只是想建功立业。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所谓“三不朽”,能居其一也就可以不朽了。于是,刘勰把目光放在了“立言”上面,决心写一部旷古绝今的“论文”之作。 呕心沥血4个春秋,刘勰在定林寺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辉夺目的一章《文心雕龙》。意思是写文章必须用心,就像刻镂龙纹那样精雕细刻,最终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
《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化,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思想;二是就文学创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正因如此,研究者通常将这五篇称之为《文心雕龙》的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