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施耐庵纪念馆

施耐庵纪念馆
施耐庵纪念馆,位于江苏大丰区白驹镇北街。相传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施耐庵(公元1296年——1371年),元末明初小说家,泰州海陵县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人,名彦端,又名肇瑞,字子安,又字耐庵(或为别号)。 为避战乱,和学生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来到临近黄海的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定居。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二次派军师刘伯温登门恭请施耐庵出仕,施以年老有病婉言谢绝,闭门著作,写下了中外名著《水浒传》。晚年客死淮安,归葬兴化施家桥,享年七十五岁。
施氏宗祠,是施耐庵过世后,由施耐庵后裔施文灿等,他的十二世孙施奠邦发起,将其在白驹镇上的故居改建为施氏宗祠。前后穿堂三进,斗拱飞檐,古雅壮观。1938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后来几经修复扩建,遂成前后三进,旁有偏殿之礼堂。第一进为门厅,内设茶坊。第二进为书坊,供艺人说《水浒》。第三进为福荫堂,供奉迁兴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灵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
九十年代初,国家文化部、江苏省暨大丰县人民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参照上海复旦大学喻蘅教授绘制的施氏宗祠复原图,由著名古建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陈从周教授主持设计,于1993年8月20日建成“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是依仿清代“施氏宗祠”原样、以展出文物史料为主要内容来纪念古典文学巨匠施耐庵先生的专题人文纪念馆,内部陈设着《水浒》研究和施耐庵家谱等重要资料。
百回《水浒》,秉春秋煲眨忠奸,千古人间消块垒;
一曲《秋江》,承风骚思忧治乱,五州文苑仰宗师。
纪念馆陈列有关施耐庵文物、史料,分施耐庵家世、生平、著书轶闻和社会影响四个部分,陈列有《施氏长门谱》,出土的施耐庵独生子《故处士施公让墓志》和《施让地照》,曾孙《施廷佐墓志铭》等数以百计的文物和史料,为人们解开了数百年悬案“施耐庵之谜”,有关施耐庵的各种文物史料,人们还可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水浒》。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国有中国水浒学会、浙江水浒学会、山东梁山水浒研究会、盐城市水浒学会、大丰区施耐庵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专门研究施耐庵和《水浒》,召开研究会,出版刊物。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后,观众数以亿计。正如日本汉学家盐俗温称:“《水浒传》是惊天动地的快文,中国小说之冠冕,是雄飞世界文坛的优秀古典小说” 。伦敦大学卢庆滨博士且曾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大丰白驹考察施耐庵。施耐庵不仅是中国的文学巨匠,也是世界文坛的名人。《水浒传》不仅是祖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
古钟:声音洪亮,余音悠长,穿透力极强。作为宗祠、寺庙、家族召集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