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大沽口“威”字南炮台遗址

大沽口“威”字南炮台遗址
大沽口“威”字南炮台遗址,位于天津海河入海口南岸。大沽口炮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重建于清鸦片战争期间。炮台遗迹占地面积约16.08公顷。主要遗存为南岸的“威”字炮台、“镇”字炮台、“海”字炮台、长炮台4座炮台,南岸营盘东侧、南侧围墙的局部,分布于大沽海口两岸。其地理位置具有鲜明的海口要塞特征。它是我国明清北方海防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作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
大沽口炮台“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是入京咽喉,津门之屏障。自古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口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
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型炮台。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宽九尺,进深六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
在1858年至1860年的三次大沽口之战中。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的主战役——石头缝炮台之战,英法联军取道北塘后,从背向对大沽口炮台发动进攻,炮台守军与联军展开激战,不久石头缝炮台首先陷落,直隶提督乐善壮烈牺牲。
1988年国务院将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将其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