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珍《圣宋元宝隶书木宋折三背月银钱,合背铜钱》赏析

标签:
北宋徽宗圣宋元宝隶书木宋折三合背背月银钱 |
圣宋元宝,北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所铸“圣宋元宝”是仁宗“皇宋通宝”之后的又一种不以年号命钱名的非年号钱。圣宋作为美丽的开篇,产生了许多惊艳的版别,较之真宗朝的枯燥和仁宗朝大部分时间的枯燥,艺术家皇帝的钱币从最开始的一年就开始了美学之路。圣宋钱总体遗存量较丰,版式多样,普品较多,背文铁钱价值反高于铜钱。其中,铁母为该泉体系中的珍贵品种,价值最高。
圣宋里面有着许多值得珍藏的版别,其中圣宋元宝篆书小平长冠“宝钱文以篆书、行书,隶书三种书体书写、字多变化,从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读,对读等都遗存,一般钱背光而无文,然也有背月者发现,珍罕无比。而关于北宋的银质钱,早在方药雨时代,即有所较认真的考证。深入考查宋代铸币史,其实我们便会发现,在宋代,银钱具有相当广泛和特殊用途,如赏赐、礼钱等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而几乎所有币种,均铸银钱,此乃宋代铸钱史中的重要一笔。
泉谱记录案中,载有圣宋元宝钱几种书体的铁母,形制如折三大小,是圣宋元宝钱中最为精美和珍贵的品种。其中的隶书铁母,从谱载拓图的质量亦可知其精美无比,是为宋钱中的佼佼者之一。既然谱中有记载圣宋元宝隶书(木宋)版式折三型铁母铜钱录入。然依照古泉渐次发现之律,和宋钱铸史来看,其似乎应该有铁范铜钱试铸,进而银钱也不例外。
今天上博展示之一品圣宋元宝隶书折三木宋版合背铜钱,一品折三木宋版背月银钱,此银钱,谱载有铁钱和铁母,虽属于入谱之品种,然铁母遗存稀薄,殊为难得,并不容易见到。故然此两钱均为十分珍贵难得。
先看银质体态,红褐色间黑色包浆布满钱体,老银之典型包浆彰然,五彩斑驳,色浆入骨,钱体斑驳沧桑,千年传世遗珍品相,总体看其锈浆十分老道自然,铜质钱锈色自然,薄锈分布,虽薄然可见有黑漆骨之相貌,地章之锈,层峦叠嶂,如此青幽薄锈,凝重而自然,青铜质地,铜色老旧,沧桑岁月之感,昭然自然天成之相,正是东北罐装窖藏之出,一眼开门之货矣。一言以蔽之,银铜两锈质锈相凸显自然天成之相,锈色开门之珍品。
再观察钱形铸相,其直径30.2毫米,重达13.8克,铸体较为厚重,面背皆为“圣宋元宝”四字,是为合背之钱。银质钱直径32.2毫米,重达15.9克,铸体较为厚重,面文为“圣宋元宝”四字,背上穿月纹,此钱直径稍微比铜质钱大2毫米,可能铸范版别不同,使其设计上有所不一,实为理由,虽为此,然其两品均铸精整有加,铸体阔圆规整,地章平坦,字廓深竣而高凸,穿轮方正而干净,如此典型特征,一派官铸之相。
此铸相结合其与折三铁钱辨识,显而易见,其实乃一枚铁范银钱和铁范铜合背钱矣。两品之钱文笔划纤细,笔划间间距分明,无粘无连,线条分明,亮体亮面,体美可令人心动。由其品相观之,此两品圣宋元宝隶书钱,特别是铜质币身磨损痕迹几无,极似未曾使用过的范母之钱。如此,保存至今,更为难能可贵。
最后细看钱文书意,一目了然,铜质钱和银质钱正面书意显示,“圣宋元宝”四字,端庄隶书,字形宽阔方正,左挑元,书意规范,美观大方,是为正铸。其中,“宋”字为“木宋”,正所谓木宋版式,木竖笔画无勾,此式甚少见,其与该式铁钱并无明显不同,因而,其乃铁母所出之铁范银,合背铁范铜,无需质疑。
认真查阅此实物遗存,可以发现本圣宋钱,铜质的为铁母,而此银质为以铁钱母范铸的银钱,或者铸合背的铜钱。细察就比较清楚,这种铸法,最大可能既是试范,或也是为赏赐等特别需求而少量铸制。长期以来,宋代银钱和合背钱,特别是折三以上大钱遗存发现甚少,谱载或有或无,均为稀罕,弥足珍贵。
然而,过去少见或不见,就不意味着不可再见或者再见就假,在天时地利,条件具备的钱体下,只要其史未完全销毁,其总有一天会再现世间,正所谓,不是不现,时候未见矣。随着近年大东北基建开工,埋藏幸存下来的一些宋代珍泉,相继现世,从而才为我们展现了另一幅宋代铸钱的辉煌画面和历史,此实物遗存和实证,臆造一说,自然是不堪一击,无需辩驳的不学无术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