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钧瓷描金刻花唐诗婴戏图镶嵌宝石蒜头型玉壶春》珍赏

标签:
蒜头瓶玉壶春镶嵌宝石北宋钧窑金彩刻花填字 |
钧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始于唐而盛于宋。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神奇窑变美不尽。相传约在北宋徽宗时期(公元十一世纪),钧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徽宗下令设立了专门为皇宫烧制珍品的“官窑”,并把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由此可见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美,所具有的的征服力。
与此同时,我们不难想到,宋徽宗时期的钧窑,确实是有专供皇宫使用而特殊烧制的“顶级钧瓷”。这也就是说,钧瓷与前后很多窑口一样,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也有品和普通的品种(尽管普通品种在今天的文物价值也不低)之分。
关于钧瓷的很多研究和传说,有关介绍颇多。此器,全称可谓之“钧瓷描金刻花唐诗婴戏图镶嵌宝石蒜头型玉壶春”。其釉色窑变正而典型,外玫瑰红而内天青色,窖藏之品,器形完好。尤其是其釉色宝光流丽如水,四射绽放,在钧瓷遗存品中十分罕见,其开门毫无疑问。
其在宋钧瓷中最为值得提及的是,一是,在瓶身一面上有刻花,乃为一组婴戏图,宋代风格;二是,在瓶身另一面用篆书刻写了与婴戏图图案相匹配的五绝题诗一首,此诗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组小孩儿嬉戏玩水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在一蕉叶纹下面盛水(酒)嬉戏进入画面,到后面有一背负葫芦瓶的小孩子走过来,视乎想凑近一起加入团队,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其另一面的婴戏图,可谓神妙之配画矣。
三是,在诗文四周分布镶嵌了六颗不同颜色的椭圆宝石,更显其雍容华贵,皇家气派;(经过检测,硬度在2.5-3之间,笔者判断可能为地方软玉类材质)
四是,所有刻花和纹饰皆为描金,金色纯正,至今金光灿灿。
五是,瓶口内侧也描金刻出了回形几何纹饰。
上述描金人物花卉图案和篆书题诗,在汝窑和定窑瓷器中可见有之。然而在钧瓷上却十分的罕见,这是此钧瓷瓶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在器身上镶嵌六颗宝石,尊贵之感大为提升,彰显器非一般,也是其独特珍罕之点。再有,察瓶颈处的S纹路处,有多处缩釉孔,特意被人为巧妙用线条刻画避开了,妙绝矣,最后细看靠近底足处,后来之人人工打磨过,该处有钧窑所说的泪痕滴釉,为了配合美观刻画,才有了人工处理过,正因为如此,更能说明此器非同一般。因此,根据诸般特征言之,此瓶确为官窑之作,宫廷用品无疑。(另外笔者还有其他类型的钧瓷,刻有明代才有的宫殿名称,如咸丰宫,同道堂等,故判断刻花填字可能为明清两代后补的作品,但不影响此器为宋代之物的论证)
由此,可以说这才是钧窑器中的极品,其无论釉色的流丽宝光和匀称的玫瑰红釉色质,皆显示此类钧瓷器烧制之精。因此,言其钧瓷上上极品,可实至名归矣!
愚在此不再细述,器在帐中,实物当自己说话。一句话,此类独特精美贵重之器,至今检索并不见公展,仿不见样,伪所难为。当然啦,有不少“瓷专”亦并未见过,有无知不懂且无畏者,可能又会来一番“伯庸幻论”。若如此,无妨,愚当笑听其鸟语烂话论矣!(以上文章引用摘抄于京川游侠师友的考证论点,黑体为笔者个人观点。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