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微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钱文”宣和“乃皇上常处{宣和殿}命其年号。通宝分篆,隶二体,宋钱中,徽宗钱从它的制作、书法来看,都是中国古钱币的杰出代表。宋徽宗从1100年到1125年在位,铸造发行了建国、崇宁、大观、重和、宣和六种年号钱,以及“圣宋”一种国号钱,而宣和通宝,宋徽宗在位最后的年号钱。
然而,当我们翻阅诸谱(非全部)时,可以见到,宣和钱除了未载入元宝折十大钱以外,通宝钱也未见有折十大钱入谱。因此,宣和通宝钱有无折十大钱存在,与元宝类一样,乃称一个未解之迷。
为研究手上之品,着力检索,终于见网络出现有“宣和通宝折十”大钱的信息。其为南方一位名叫吴士松的泉家偶然发现并收藏。
其网络载文曰:
“随着对宋钱研究的深入,在墙角翻出了这堆宋钱,经过整理发现了一枚宣和通宝折十大钱,该钱为生坑、通体硬绿,钱币表面附有陪葬品特有的乳白色钙化物。钱文真书、外缘圆润、内廓方正、文字挺拔、整体形制风格及钱文气韵与宣和通宝平钱,折二、折三的普通钱相统一。此钱直径40.6毫米、穿径8毫米、厚2.6毫米、重20.4克。宋代折十钱径一般40毫米上下,重在13克左右,这枚钱应是当时宫炉试铸的样钱,故未有大量铸行,是泉家趋之若鹜的大珍品。”
又续曰:“为了进一步考证此钱,笔者于1999年11月8日走访了正在南京博物院古钱辨伪培训班上讲课的殷国清老师,(钱币收藏家、中国钱币学会会员、无锡市钱币学会副秘书长)殷老师看后在拓片上签字“宣和折十样钱,宋钱奇品也,无锡殷国清拜见有幸”。另外还请教了我国著名的钱币鉴赏家华光普先生,鉴定结果是“北宋、宣和通宝折十型试铸样泉,一级20000元”并盖上了“钱币真品鉴印光普”的红色印章。从北宋宣和年间1119年至今已是880年过去了。这枚钱的发现证实了北宋确曾铸造过宣和通宝折十大钱,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对研究宋代货币铸造业的发展和北宋后期的金融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吴士松先生的上述文字,记载了他发现以及鉴定“宣和通宝折十”大钱的过程。然,惜未见其将钱品图照公展。这里,以吴先生睢宁县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之职,对其文字真实性判断,当信之而不疑。据上述文字描述,这枚宣和通宝折十大钱,直径40毫米上下,重约20克,钱文乃为真书。
反观愚之藏品,直径40.2毫米上下,重量22.5G。钱文与之不同,非真书,而是隶书之体。显而易见,其品与我品并不一样。


首先,察本品,乃东北窖藏出品之折十大钱,细细品赏,不难看出,虽为薄锈,然锈色天成,可见通体绿锈裹缚,其锈虽薄然而坚硬,紧缚钱体,可抗刃击。从其锈分布来看,彰显自然,深浅相间,毫无做作之态,薄锈之处,可察铜色,乃青铜质地,铜色熟老,包浆老道踏实。无需赘述,此色浆伪所难为,其门自开矣。尽管如此,仍可察其当初铸制非粗,深峻字口,凸起边穿之廓,圆方端正,是为好铸之宋官铸之精品大钱矣。
其次,察钱体。本品尽管重锈裹身,然仍可见铸制规整,边圆廓正,字廓深竣,轮边有倒角修整。尤其是其体相对肥厚,致体重较之常品更重,达22.5克半余。显而易见,其显示此品非为常品,乃为官制初铸之钱。

第三,察钱文。“宣和通宝”四字,乃隶书之体。其中“宣”字写法独特,宝盖头左右直折而中短,乃与折五及其以下形制钱之隶书写法不同,是为首见。众所周知,宣和钱“篆、隶、行、真、草”书体皆有,因此,此折十大钱隶书则无可非议,不再赘述。
显而易见,今展之本品,乃为真真实实之“宣和通宝隶书折十”大钱,无论方家喜欢何种锈色,想来难有异议。因此,此品“宣和通宝隶书折十”钱,借用上述吴士松先生的话和殷、华二位泉专的话来说,正是一品试铸样钱。其出罕少,弥足珍贵。

此宣和通宝折十大钱现身,加上吴士松先生之品,可有力证实徽宗之宣和年间,无论元宝钱还是通宝钱,皆铸有当十大钱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由此也再一次说明,古往今来,至今历谱仍难以囊括亘古天下之泉,是唯书唯上,迂腐自大,唯专之马首是瞻,还是实物实证,独立思考,其实是再明白不过之浅显道理矣!
(以上文章来源京川游侠师友博主的考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