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青花描金百寿字如意头纹水盂》赏析

标签:
清雍正百寿纹青花水盂文房五宝 |
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此朝时期为时虽然短暂,但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
青花瓷在雍正时期尽管不是官窑的主流产品,但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雍正时期的青花瓷,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总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水盂虽体轻形微,但承载的知识内涵十分丰富,且有“不以大小认贵贱,乃以精粗识尊卑”的境界。同时加上其造型独特,更显品位之高雅。水盂属文房用具中的小品,但制造中颇具匠心,它以丰富、独特的造型、材质、色彩、雕刻等构成了一个品味高雅的艺术世界,砚为石,石可炼金银,故砚为“金”;纸以草木为原料,可属“木”;墨乃松烟熏制,属于火;笔之毫来自羊兔鼠狼,此畜皆以土安身,故属“土”。唯“四宝”缺水,若以盂为水,岂不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
话不言多,赏瓷。首先,目视该件百寿纹青花水盂青花发色幽蓝,可见深浅色阶,几乎看不到晕散,应属浙江上等青料精练而成,完全符合雍正时期青花发色的基本特征。器形高7.5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8厘米。胎质十分糯白,质地坚硬而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釉层厚而纯净。釉层中气泡明显可见,釉表面微显细柔起伏的桔皮纹。脊圆口、圆鼓腹,底部圈足。
其次从纹饰图案来看,可谓是幽雅而娴静,疏朗而清新。口沿描金一圈,沿下处是如意云头纹,腹部为一百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寿”字纹,书意端庄秀丽,字体工整规矩,纹饰布局精美,三维结体极其谐和,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靠近腹底一周绘有变形莲瓣纹。这一特点均是清三代,尤其是雍正时期常见的纹饰特征。最值得欣赏的是,以百种字体“寿”字为主体文饰的水盂非常罕见,也十分难得。
最后观察足内底,施釉,露胎修整为滚圆的泥鳅背状,胎骨晶莹洁白,在20倍放大下呈糯米饭状,上手手感盈握温润,细细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滋润感。该水盂胎壁薄而坚硬,瓷化程度很高,用手指轻叩,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呈现典型的官窑青白色青花釉,纯净润泽。釉薄而精纯,釉中密含气泡,且大小气泡混杂套叠,釉底表见细橘皮纹。并书署“大清雍正年制”双圈青花六字楷书款。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深厚底蕴,这件雍正官窑精品的青花百寿纹水盂,既表达了工匠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和愿望,也反映了皇帝纵臣宦官对生命长生不老的追求和需要,同时也可以看到工匠们创作的雄厚功底以及聪明和才智。同时结合以上诸多特征显示,该描金百寿纹青花水盂应是雍正早期的官窑精品,属开门之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