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效课堂独学专思展区高效 |
分类: 教育管理 |
独学是课堂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独立思考,调动思维的前瞻后顾和纵向深化的关键,是课堂自主理念的集中体现。学生独学的充分,后边一系列的活动:交流分享、质疑补充、拓展生成才能顺利开展,才开展的有意义。
当前老师们都很清楚学生独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也都保证了学生充分的独学时间,但在巡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老师规定学生仅在座位上独学,周圈的黑板一律闲置着,有个别老师虽然有让学生上黑板,但从展区上显示内容的量上来看,明显是人手不够,展区浪费。老师们给出的理由是:在黑板上写字慢,耽误时间;在座位上做的学生会抄袭展区学生写的内容。分析老师们的理由,都没能抓到事物的根本,都是一些“末”的问题。杜郎口中学没有墙壁,黑板即是墙壁,学生上课没有练习本,学生所有写的行为都在黑板上完成,而且我们也亲眼目睹了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们个个都能“奋笔疾书”,速度之快比之在座位上写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字迹横平竖直,内容文从字顺。所以“书写快慢”问题根本不是理由,只能算个时间问题而已。至于个别老师提到的抄袭现象更属于课堂的“规范管理”层面,在此不做多言。
我认为独学环节要上黑板,而且要尽可能多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发现,展示即提升。学生到展区去写,本身就是一个展示的过程,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去分析,在全班同学和老师的睽睽之下,必须不能出丑,总想给师生们留有最优秀的印象,书写的工整,布局的合理,内容的正确。为此展区学生的注意力一定是高度集中,高度自律。在座位上写的学生由于没有众人的监管,必然会行为懒散,注意力不集中,自然不会有好的独学效果。我们可以尝试比较,如果分类长久训练下去,一定会培养两类人群:一类是规范认真具有高度自律的责任担当者,一类是散漫随意事不关己高挂起的意识淡薄者。看似一个简单的独学环节,其学习意义和成长意义甚大。
经过近日的思考和反复实践,我详细总结了上展区的几种情况:
一、知识回顾
新授课的开始往往要进行上节课的知识回顾。如果回顾的内容是以写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语文课一些简单的字词,数学课上一些简单公式与简单题目的检查,英语课上一些重点单词、词汇,句型的回顾等。我们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到展区,如果允许,要全员到展区,限时完成任务,最好加上评价,最先完成的小组加分保证展区的进行速度,书写最工整的小组或个人加分保证了展区书写的规范,错误最少的小组加分保证了展示内容的相对准确性。如此,既能做到全员参与,课堂节奏紧凑,又能增强孩子们争先创优意识,也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
二、独学环节
总体原则还是尽可能多的到展区。此处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是到底是什么层次的学生到展区。这就要看当堂教师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后续活动做蓝本,就应该让学号靠前的学生到展区,这样就减少了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在原题步骤中修改或补充过多的负担,无形中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课堂进度。如果目的仅是为了督促一些后进生动笔意识,就应该安排学号靠后的学生上展区,因为到了展区他便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自己,他代表的是一个小组的利益,此种情况下这些差生就会硬着头皮也要做下去,这样就避免了在座位上因老师监管不到,个人习惯松散而不动笔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上展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口令。而这种口令的效果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绝对的“恢恢法网,疏而不漏”。
有些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处理。比如数学课上,独学环节可能是两三个有着庞大思维与步骤的题目,如果要求到展区独学,确实存在着内容过多而速度显慢之嫌,此种情况可以这样处理:所有学生都在座位上做,独学结束后,教师做好抽签分工,确定一个组集中交流讨论一道题,每个组仅把讨论之后的重点步骤与思维关键点写在展区,这样繁重的展示工作就被几个小组的分任务承担而化简,尤其是重点步骤和关键点的展示既节省了时间,也锻炼了学生的整体概括,提取重点的能力,。展示时,学生只根据关键步骤把非关键步骤以口头表达的形式一笔带过即可,大大提高了课时效率。
三、当堂检测
多多上黑板。有些科目,要全员上展区,比如政史地生,当堂检测一般都是选择题,填空题或材料分析题,提示材料分析题仅写出关键字,如此可以做到每位同学都有展位,做到了人人参与。
以上只是笔者粗浅的见解和总结,“教无定法”科目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关注的点不同都决定着课时流程的安排。所以我们的种种方法与对策绝对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客观的来源于课堂,并稳扎稳打的实践于课堂。我相信,只要我们不离开课堂,不止于对每个课堂细节的思考,我们的课改之果定能落地生根,我们的课改脚步定是扎实稳健、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