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展示最好做到全员

(2015-02-27 18:48:27)
标签:

高效课堂

全员展示

尊重生命

分类: 教育管理

 

在巡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课堂在学生的展示环节只有三两位学生展示,甚者只有一位学生包办代替,而展示的这一两位两三位学生多是小组优生。在开年级会的时候,很多老师也坚持没必要全员展示的意见。本来是一群人的舞台,现在只有极少数突出的“将领”驰骋“沙场”,其他人却“隐退”江湖,当然不是“功成身退”而是“为难而退,懦弱而退,无能而退”。长此以往,我们的课改结果只变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惨局面。

课堂的活力在于互动,课堂的精彩在于展示。无论是“互动”还是“展示”针对的都是全体学生的行为。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创造,展示即提升。课堂尊重同学展示的差异性,专家也一再强调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是教学的最好资源,它能够引领课堂的研究全面而深入。而我们的优生展示课堂掩盖了学习的差异性特征,课堂虽然进行的行云流水,问题解决的水到渠成。但终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假象,只能落得个“个体的独唱”,而非“生命的狂欢”。

老师们给出的意见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哪用的了那么多人的展示,若是循规蹈矩的非要展示,只能是浪费时间,影响课堂进度。我认为持有这些观点的老师犯了课改最忌讳的三个毛病。

一是学案中设置的探究题目过于简单化,换句话说就是问题的设计只是一个个简单问题的罗列,没有知识横向与纵向的探究价值。

新教育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方面的能力。其中一项就是“问题设计能力”,即设计探究活动、学习项目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应该是:给学生事情去做,而不只是给学生些知识去记。记知识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思考刚刚触及思维的触角就浅尝辄止,这样的思考获得的当然只是学生简单化、平面化的展示;好的问题的设计能把学生需要理解的知识,形成的能力,确立的价值观念等学习任务体现在做一件件事情的过程中。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开启一次成功的学习。请评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的质量: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什么叫勾股定理?这种把陈述句改为疑问句的问题,仅仅是学生回答的问题,识记的知识,而不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不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教师给学生的都是这样的问题,怎么可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没有深度思考的问题又怎能要求学生由浅入深的分层次展示,没有层次的展示当然也不可能做到全员。充其量只是几个问题几个学生做一下简单的回答而已。

再来看以下这个问题的设计质量:中国的首都是北京,若重新建都,请提出你的选都报告。很明显,这个问题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确确实实在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必能从各个方面发散思维,并能够做到旁征博引,为自己所持观点搜集论据,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是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但由于教师本身对课标的认知高度及全面性不够,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对知识与知识间内部融会贯通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不够等等因素。造成学生在展示的层面与深度上有所欠缺。学生在展示完题目的知识层面后,没有能力挖掘展示出知识背后隐含的方法引路和理论支撑。学生只找到了“水”却寻不到“源”,也没能寻到与此“水”相关的彼“水源”。因此学生只能是喝完眼前的水便束手无策了,如若再让“赶路”,则只能口渴难耐,充其量只能“话梅止渴”“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三是教师在学生展示的方法上没有找到科学的引导。每组都有“恋展”的优生和“厌展”的差生。我们可以引导先进带后进。在群学讨论时优生负责把问题的来龙去脉为差生解释清楚,并在之后的分工工作上鼓励“怂恿”他们去展示,哪怕是一板一眼的教他们说话,这个过程也要做,因为这是启发并带动差生成长的必经门槛。差生有了展示的胆量,并得到了老师给予的“鲜花”和掌声。久而久之,在课堂展示中他们也会一马当先,当仁不让的。

高效课堂的崇高就在于它的“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让每一个生命都鲜活的跳跃”。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宽容博大,不能高举起一批人,打压掉一群人,否则我们就真的成了文明监狱的监守员,残害精神与灵魂的刽子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