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谯城区汤陵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
2、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简单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数一数”等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会乘法的必要性,为理解乘法意义打下基础。
谯城区汤陵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 一 学期教学设计
|
|
再 |
|
教学内容分析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难点:学会通过多方位思考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归纳总结法 教具准备 课件、电子课本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糖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块糖。如果数得又对又快,老师就会奖励你一块糖哦!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数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数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出现的数数方法有: 一块一块地数、两块两块地数、 五块五块地数 (二)自主探究 1、数一数,填一填。 师:自由数的时候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看图数一数,填一填,能做到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 学生自己数一数,完成填空后,汇报交流。 生1:每行有7块,有2行,一共有14块。 生2:每列有4块,有3列,一共有12块。
师:你能分别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第一幅图应该是7+7=14(块);第二幅图应该是4+4+4=12(块)。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第一幅图中的棒棒糖按列数一数,把第二幅图中的糖块按行数一数。然后交流。 师:现在咋们重点来研究第一幅图,说说分别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无论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结果都是相同的。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
|
|
|
|
|
|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反思: |
|
谯城区汤陵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 一 学期教学设计
|
|
再 |
|
教学内容分析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乘法的具体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让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观察、理解和思考,进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用乘法表示的简便性,从而喜欢数学的运算符号和表示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答问题。 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课件、电子课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质疑。 幻灯片出示果子图,问5盘果子你会算吗?10盘呢?15盘呢?让学生在列加法算式的过程中感到麻烦,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用乘法计算。 2、激趣。 教师由“星期天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真多”这一话题引入情境,然后出示主题图中的各部分内容。 3、发问:引导学生就以上画面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幻灯片出示主题情境图。 1、活动一。 展示学生所提问题“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各自列出算式向教师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2+2+2=8(人)。 (3)教师指出: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随后板书:2×4=8(人)。 (4)同桌商量:上面的乘法算式中的“2、4、8”各表示什么? (5)由学生发现或教师点拨第二种列式方法,引导学生说说该算式的含义。(也表示4个2相加得8。) (6)依次出示乘法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各称。 (7)让学生说第2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各称,并自由举例。 (8)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猜读、练读。) 2、活动二。 展示学生所提问题二: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师生质疑、互动研究。6是从哪来的?4×6表示什么意思?6×4呢?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在小组内说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活动三。 展示学生所提出问题之三:划船的有多少人? 学生展示算式并说明列式理由。 4、活动四。 出示“连椅画面”。 课件动态演示:前面连椅上的小男孩走到后面,与右边连椅上的小女孩坐在一起。让学生列式解答。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独立读题,列式计算,交流汇报,订正答案。)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谈收获或体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
|
|
|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反思: |
|
谯城区汤陵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 一 学期教学设计
|
|
再 |
|
教学内容分析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糖块的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活动经验。 2、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把相同数连加的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数糖块的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活动经验。 难点: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把相同数连加的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教学方法 实践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 课件、附页中的图片 教学过程 1、 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展示了可能出现的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等数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 2、 把糖块摆成方阵形状,通过“横着数”和“竖着数”,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观察角度。 3、 4、 练一练:第1题 这里画了25个熊猫,25个熊猫基本上是均匀分布。可以组织学生圈一圈,数一数。学生可能会想出不同的数法,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5个5个地数。 通过这道题使学生明白,要快速数出物体的各数,可先把这些物体分组,然后用加法计算。 第2题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每盘有4块蛋糕,有5盘,4块4块地数,一共有20块。当物体1堆1堆地放着,且每堆物体同样多时,学生自然会想到1堆1堆地数。 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
|
|
|
|
|
|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反思: |
|
谯城区汤陵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 一 学期教学设计
|
|
再 |
|
教学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从情境图中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从而进一步地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2、在具体地情境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难点: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电子课本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边叙述美丽的童话故事边出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勤劳的小动物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庆祝共同的丰收,它们喜气洋洋地欢聚在一起。(板书:动物聚会) 二、问题探究 1、让学生看图,教师启发:你能提出什么乘法问题? 2、小组汇报: A、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2、活动(二):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3、活动(三):划船的有多少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4、活动(四):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质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3+3=6(人) 2+2+2=6(人) 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
|
|
|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反思: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