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细节为门环,叩击铁人魂魄的诗性回响
——评王国良《铁人肩膀的一块补丁》
文/龙 庆
王国良的《铁人肩膀的一块补丁》以一枚看似轻盈的“枫叶补丁”为诗性支点,将宏大的“铁人精神”与厚重的创业历史,熔铸于具象可感的意象体系中,既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又让历史记忆生出温热的情感脉搏,展现出独特的诗学智慧。诗人对核心意象“补丁”的创造性建构,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一片自然飘落的枫叶,被赋予“补丁”的喻体,它“使劲往怀想里红”,补缀的不是雕像的物理残缺,而是对“汗湿的时代”的集体记忆,是对铁人岁月里“怕冷的旧伤”的深情凝望。当“再红一点”的假设与“点燃时代”的想象勾连,具象的枫叶便突破了自然属性,成为打通历史与当下的诗性媒介——让凝固的雕像“活”起来,让遥远的创业岁月,在“红”的视觉冲击里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诗人深谙“以具象承抽象”的诗学法则,用细腻的日常化细节,消解了“铁人”形象的符号化,赋予其血肉丰满的质感。“差点被油管砸断的右腿/阴雨连绵的日子,会不会还如猫咬般的痛”,没有对英雄事迹的直接歌颂,反而聚焦于身体的旧伤,用“猫咬”这一极具生活体感的比喻,将铁人从“神坛”拉回“人”的维度——他曾承受的苦难不是冰冷的历史文字,而是会随天气隐隐作痛的真实印记;“苦寒就像一双大头鞋,走到那里/就穿到那里,直到磨出几个红肿的脚趾”,更以“大头鞋”“红肿脚趾”等市井化意象,将“苦寒”这一抽象的环境概念,转化为脚感的酸痛、材质的粗粝,让读者在熟悉的身体体验中,共情铁人跨越“玉门到大东北”的艰辛。这种“以小见大”的诗性表达,让宏大的精神主题不再悬浮,而是扎根于具体的生命体验,更易引发情感共鸣。
诗中景与情的交融,进一步让“铁人精神”的传承有了诗性的延续。“铁人依旧站在西北风口/等待小城的又一场大雪/白茫茫的,像他写给大野的一首短诗”,西北风口的坚守与大雪的苍茫相遇,“白茫茫”的雪景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铁人精神的诗意投射——简洁、辽阔,又带着直面苦寒的沉静;结尾处“那片补丁般的枫叶/还紧贴在他的左胸,红一阵/紫一阵,像在谛听铁的心跳”,则让开篇的“补丁”意象完成闭环:枫叶不再是外在的装饰,而是与铁人“铁的心跳”共振的精神符号,它的“红一阵紫一阵”,既是自然色彩的变化,更是历史记忆在当下的鲜活回响——铁人未远,他的精神仍在被“谛听”,仍在以诗的方式,与每一个凝视雕像的人对话。整首诗便以“补丁”为钥,在意象的流转、细节的铺陈、情景的交融中,让“铁人”从历史符号变为有温度、有心跳的诗性存在,也让“铁人精神”在诗的肌理中,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铁人肩膀的一块补丁
王国良
一片枫叶落在雕像的肩膀
像一块补丁,使劲往怀想里红
如再红一点,会不会
把一个汗湿的时代点燃
被创业号子磨破的岁月
秋风一吹就出露出了怕冷的旧伤
差点被油管砸断的右腿
阴雨连绵的日子,会不会还如猫咬般的痛
铁人依旧站在西北风口
等待小城的又一场大雪
白茫茫的,像他写给大野的一首短诗
从玉门到大东北,苦寒就像
一双大头鞋,走到那里
就穿到那里,直到磨出几个红肿的脚指
那片补丁般的枫叶
还紧贴在他的左胸,红一阵
紫一阵,像在谛听铁的心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