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儿生理特点,古代医家论述甚多,可归纳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两方面,理论上创立了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
1.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古人观察到小儿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动态变化,理论上用“纯阳”来概括,称小儿为纯阳之体。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纯阳”最初用来说明宇宙现象。[原文]《颅囟经·脉法》中用以引申说明小儿的生理特点,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之后,历代医家也纷纷用“纯阳”理论说明临床的脉象特点、治疗法则、疾病性质与发病特点。
2.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出生之后,五脏六腑都是娇柔嫩弱的,其形态结构、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的,这种体质特点,古代医家早有论述。稚阴稚阳学说在理论上是纯阳学说的发展,说明小儿体质除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之外,还存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稚阴稚阳学说也为小儿发病容易这一病理特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3.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感染疾病传变迅速,寒热虚实错综复杂,但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补的过程较快,且病因比较单纯,疾病过程中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所以轻病容易治愈,重病若及时诊治,护理得宜,大多数也能获得痊愈。
4.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发病容易是指小儿容易感染病邪而发病。小儿脏腑娇嫩,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幼儿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会自节,故在外易为六淫所侵,在内易为饮食所伤,以及胎产禀赋因素,所以小儿易于感触,容易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容易引起疳证,食积,泄泻等症。
小儿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种疾患,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产生佝偻病等疾患。
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孩子还因“未长好”,有“肺常虚,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特点,“肺常虚”以至易感冒,“肝常有余”以至易发烧高热抽筋,“脾常不足”以至易吐易泻。从以上三个身体特点来说,小儿应在诊断用药上皆与成人不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