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志不遂引起的疾病

(2015-09-30 09:03:14)
标签:

杂谈

健康

现代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个人心理因素相关,其中就以精神因素为主。情志病,首见于明·张介宾《类经》,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內伤而成。如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成持久的不良因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的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調,成为疾病。情志病包括: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症、癫、狂等;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七情五志失调可以造成瘀血内阻,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亦滞,故能致瘀。情志因素亦然,所求不遂,情志抑郁,暴怒气逆,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津液潴留,凝聚于所虚之处,内伏于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溢于肌肤筋骨,皮裹膜外,上逆于头脑巅顶,下注足胫,无处不到,日积月累,遂成顽疾怪症及种种情志变化。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正说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

《内经》云:"心为君主之宫,主明则下安"。如病理因素扰及心神,影响了心神行使主导精神活动的机能,就会出现各种神志异常的症状,若神不守舍出现失眠多梦、夜游等症,若心神不安出现心烦懊侬,情感多变,若心神惑乱可出现精神恍惚、神绪不宁、易惊、悲忧喜哭、喜怒无常,时时欠伸,甚则痴呆或神昏,或癫或狂。

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易动而难静,且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肝木失其条达之性,肝气自郁于本经,可见胁肋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咽部有阻塞感,上冲于心可有热厥心痛,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可有气喘不平、呛咳、乘脾可有脘腹胀痛、乘胃、胃失和降可有脘痛呕酸,而且气有馀便是火,素为肝郁之体,可有实火,症见目赤颧红,痉厥狂躁,淋闭疮疡,善饥烦渴,脉弦劲有力。郁火症见寒热往来,乳房结核,颈生瘰,脉郁结不扬。女性内分泌失调的症状如:肝气郁结、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都可能使气机逆乱,气滞血淤,可导致黄褐斑、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子宫肌瘤、早衰等内分泌失调疾病。

气滞而致血瘀乃是郁证(情志病)的病机,故平衡气之升降出入,调畅气机是治疗情志病的主要治则,根据《内经》"木郁者达之"原则,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非养营血而健脾土,以柴胡疏肝解郁,归、芍和营补血养肝,茯苓、白术、炙草健脾补中,再加薄荷以增解郁之功,若气郁化火,再宗经旨:"火郁者发之"加丹皮、山栀以发散之。情志病变,罹肝传脾,也可直接罹肺为害。

在情志病的运用中常用疏肝化瘀或清热化瘀之法,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疏肝理气,加桔梗使气机上升,牛膝导血瘀下泄,适合于一切气滞血瘀造成的痛证,尤对肝郁日久,经疏肝法无效者投之每能奏功。如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久之凝滞脑气,神明受忧而出现烦扰不安,夜不能寐,甚至彻底夜不寐可服之,如因瘀而成癫狂者,出现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神志失,行气祛瘀醒神,泄热逐痰宁心。古时有以桃花治愈癫狂的记载。此病全在病者移情易性,疾病痊愈虽离不开药物的作用,但怡悦心志,开怀静养的精神调摄更是康复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