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與冬季養生
(2014-11-18 17:54:39)
标签:
健康 |
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之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秋冬因夏季的季節交替,气温变化较大,空气又干燥,然燥易伤肺,如因着凉,导致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则会出现肺及呼道疾病;寒冷的天气刺激血管收缩,血流缓慢,易诱发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在此季节血压容易升高;冬季气候转凉,抵抗力下降,脾胃的消化功能和肠道抗病能力减弱,易发生腹泻,其中以小儿最易感染;秋冬又是大风降温的天气,易复发骨关节性等疾病,然肾又主骨,因此冬天的养生总则“无扰乎阳,以及防寒伤肾”。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 在寒冷的冬季,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人体的头部为诸阳之汇,尽管相对其他部位而言,它是最能耐受寒邪。但是寒为阴邪,易伤阳位。人躯体的前胸有心肺、脾胃等脏器,心为阳中之太阳,生血,行血,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发声,通调水道,助心行血;脾主运化,为太阴湿土,易伤湿受寒,脾胃为表里关系,因此不要受寒邪侵袭,以防伤及心阳,心血运行不畅,心前区冷痛;若肺伤寒,则易出现呼吸道病变:咳嗽、哮喘、痰多清稀等;如果脾胃受寒,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则可见胃中冷痛,或呕吐、或腹泻腹胀,不消化等症;肾脏位于下焦,能藏精,主水、纳气,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一旦受寒,伤及肾阳,可见腰腹冷痛,小便频数,夜尿频多,大便容易稀溏,神疲欲睡,工作学习效率低,严重者或二便失禁或尿少而肿,男女不孕不育等。
而且在冬季因为阳气不足而死亡的在全年中占最大比例,尤其是老年人,因为他们阳气最弱。如果背部受寒,轻者感冒,重者,五脏六腑阳气受损,因为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分布有五脏六腑俞穴,另外四肢末端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最为不畅,最易冷。除了戴手套外,寒从脚生,尤其注意下肢的保温,注意添加衣服。为了蓄养体内元气,提倡早睡晚起,以保证有充足睡眠。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洗脚,使脚部血管舒张放松,血液循环流畅,促使脑子里的血液往下流,从而提高大脑的抑制作用,这样就会入睡快。在冬季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减低状态,机体内的物质代谢偏向于合成生产,往往表现出一种“内动外静”的状态,因此要注意保持体内阴精和情绪的稳定,这样对保养天真元气与五脏安和都是颇有裨益的。
冬天多开展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这不但能增强免疫力、抗病力,还因肾主纳气,可帮助肺气呼吸,预防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人抵抗疾病全在于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人体的卫御之气。正气与人体的肾、脾、肺有密切关系。其中,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养生最重要的就是“脾胃”和“肾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就是吃进饮食到胃里头以后起到腐熟作用。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生命就像一棵小树苗,脾就像土壤,好的土壤能帮助树苗来吸收营养。而肾则是树苗的根部,根扎得深,分布得广,树苗才能长得壮大结实。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经脉行于背部,寒邪入侵,首当其冲,故冬天应注意背部保暖,以保肾阳。古人认为,肾者主蛰,为封藏之本,因此,冬天切忌房事过度,工作、运动不可出汗过多,防止肾之阴精亏损、阳气耗散。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常到室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孙思邈说:“身体使小劳,则百达和畅,气血长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如果能经常到室外打打太极拳、练气功、散步、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这样既可以使体质得到增强,又可以改善机体的御寒能力。
冬季也是易上火季節,而引起上火的普遍原因是因为冬季进食大量的肉类以及进补食物,还有就是吃了大量的辛辣食物,加上年末的工作压力大並且熬夜等因素,这样容易导致内热不断聚集;而面对各种压力时容易导致烦躁、焦虑,也容易引起上火,从而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可以根据体质适当吃一些降火食物,凉性的蔬果等,其次要多喝水,还要注意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预防过度疲劳,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才是冬季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