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2014-10-03 11:11:55)
标签:

杂谈

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古代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当然,这些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医的好多理论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展开的。比如说,记得之前读《黄帝内经》时,其中有说:“平人不病”,“古之智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与天地合”于我的理解之中,“平”就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有节”自然是强调“不过分”“有度”“有常”就是说“有规律性”“合”则是一种“统一”,这些跟老子思想中的“损有余,补不足”,即通过减少过分和补充不足的方式寻求一种平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也正符合了儒家的“中庸”学说。再比如说,《黄帝内经》中讲到过:“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是认为人是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生的,而且应该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生存。这跟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以及“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本质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生命的就是“气”的生成,“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在中国古代的认知论中,微观就是宏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宏观与微观等同,认知方式是一致的。宏观世界是人类能够认知的一切可想象事物的总和,所以传统文化强调认知的立足点、出发点,重视观察角度,以自我为中心,“格物致知”,穷究其理;以“心”为轴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些观点直接渗入了中医理论。

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教人的是“道德”二字,谁领悟了“道德”二字就会受用一生。中医在成材之路上教人的有两种知识,一种是道德修养,另一种是专业技师培养,这不是简单地说说就罢了,医生面对的是人命关天的责任与义务,首先我们保证的就是一颗向善的心,也就是说我们医生在拿着专业知识扮演着上帝,要确保自己手上不会出错,心术不正的人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他没有起码的道德底线,不会给病人带来最起码的希望和尊严。

古语有云:中华文化,本于大公,发于至诚,归于仁义,成于力行。这句话总结了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的本质精神,这种精神每个人要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那基本上每个人在心理上就具备“独立行医”的能力了。古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准则企立于世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