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疗法
(2013-07-12 13:42:08)
标签:
杂谈 |
三伏天是按照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所谓的三伏贴疗法,其源自于清朝,又名天灸,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就有记载“诸气门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夏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
三伏贴所用中药,白芥子、细辛、甘遂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对过敏体质的患者,减少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过敏发作机率,细辛还具免疫抑制作用,姜汁则具散寒止咳的效用,综合使用“三伏贴”有助改善体质。
今年三伏的时间,初伏贴药日期分别是7月13日(初伏),7月23日(中伏),8月2日(中伏加强),8月12日(末伏),若遇到两个中伏就是4次,近年来通过临床验証,多贴几次疗效更佳(6至10次),通常需连续治疗3年以上。现在,冬病夏治开展的方法很多,比较有特色的治疗是采用内外同治,既内服中药+穴位贴敷。
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天气最热的时候。这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药力最易渗透到体内,利用这一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旧疾,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当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进而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温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中医强调治未病的理论,“冬病夏治”疗法是传统中医药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治疗,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有哪些适应症: 如反复感冒、免疫系统较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部分虚寒妇科病、颈椎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疹、冻疮、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等。
三伏贴注意事项:
“三伏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皮肤疾病者、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三伏贴”则会加重病情。对孕妇更是禁忌,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需要辨证施治。虚寒体质者适合冬病夏治,这类人比较怕冷、常会觉得手脚冰凉,特别在冬季容易患呼吸系统的疾病,需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