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耳鸣中医淺談
(2013-01-26 10:04:02)
标签:
杂谈 |
中医认为耳聋、耳鸣多与肝肾有关,而春气通肝,春季也最易使肝旺,肝气上冲,出现耳鸣。耳鸣主要是肾气虚所致,肾主骨,生髓,耳鸣一般是髓海不足造成的。
耳鸣,是指耳内如有鸣声,故名。《外科证治全书》云:"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婵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著如打战鼓,如风入耳。"耳鸣、耳聋二症,关系甚为密切,因耳鸣为耳聋之渐,耳聋为耳鸣之甚,两者不可绝对划分。
耳为肾之窍,为肾所主,又与其他脏腑经络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血失调皆可导致耳鸣,其中,由外感邪气、脏腑内生痰火瘀滞引起的耳鸣多为实证,由脏腑虚损、久病耗损所致的耳鸣多为虚证,其病理机转各不相同:
1实证-因风热外袭,情志失调,气郁化火或脾胃湿热痰郁化火,循经上扰,壅塞清窍所导致耳鸣、耳聋。
2虚症-因肾气、肾精不足,脾胃虚弱所引起虚火上浮,精血衰少,气血乏源,清阳不升,精髓气血不充,清窍失养所导致耳鸣、耳聋。
耳鸣、耳聋包括西医很多疾病,五官科方面有外耳病变(如外耳道炎等),中耳病变(如中耳炎等),鼓膜病变(如鼓膜穿孔、破裂等)。内科方面的有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脑膜炎等),中枢性病变(如脑肿瘤、听神经瘤等),药物中毒(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 耳聋》认为本病治疗原则“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因此总的治疗原则是:治肝胆应从实症入手,治脾肾应从虚症入手,上宜清竅疏通,中宜升清补虛,下宜滋腎降火。体针取穴常用耳门、听会、听宫、翳风、中渚、外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耳针取穴常用内耳、肾、肝、神门,中等刺激。头皮针取穴常用晕听区。
最後治疗耳鸣、耳聋医生患者都要有耐心,要保证用药持久性,切不可仓卒停药。中西合参,相辅相成,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