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Skin scraping)
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胀玉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近代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
刮拭经络人位和全息穴区丛刮痧治疗的方法。因此注意准确的选经取穴,掌握正确的刮拭方法,提高经络穴位和全息穴区的敏感度,是提高刮痧疗效的要素。同时也应注意综合调养,巩固增强治疗效果。
一、选经配穴与疗效的关系
疾病定位准确,经穴配伍适当,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在选经配穴前,首先应确定疾病的部位,判断病变的经络脏腑,根据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标本缓急选经配穴。在选经配穴时,参考体质类型的特点,更能提高防病治病的效果。
急性病邪气偏盛,正气不衰,多属实证。实证多从六腑治,以治阳经为主,阴经为辅。慢性病正气不足,多属虚证。虚证多从五脏治,以治阴经为主,阳经为辅。四肢关节或皮肤表面的病变,刮拭的范围应略大于病变局部。
二、交替变换刮拭部位、手法与疗效的关系
慢性病经常刮痧治疗,经络和全息穴区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使疗效减低。经过治疗当病情平稳后,为巩固疗效,提高经络和穴区的敏感性,应交替变换刮拭的部位和手法。具体作法是:
室温与疗效的关系
只有在适当温度的保证下,对经络的机械刺激才会发生作用。”当室温过低时,皮肤汗孔紧闭,经络反应力下降,不易激发经气,治疗效果差。冬天室温过低或病人体质虚弱,可先进行局部热敷,待皮肤毛孔舒张后再刮痧治疗,易于激发经气,提高疗效。
综合调养与疗效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发生疾病,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 :
第一为内因:包括体质因素、情志所伤均可使人体正气不足,经络受邪,侵及脏腑。
第二为外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不正常的气候因素和各种生物性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等在人体正气不足时乘虚而入。
第三为不内外因:包括房室劳伤、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也包括金刃、虫兽、跌仆等外伤。人体疾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痊愈同样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刮痧疗法作用机理探讨
一、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二、调整经络、气血与脏腑功能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通过经络系统的连系,气血循行周身,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得到充分营养,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并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经络不通,則百病叢生
三、恢复筋骨、关节的功能
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要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四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手法详述
1.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2.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
3.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4.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注意事項:
工具、体位: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证: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