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是一種足跟部組織,因急、慢性損傷引起的一種無菌性炎症。常常早上下床,腳一踏地便感到疼痛,走動後疼痛逐漸減緩,但站立、行走過久又會開始疼痛,發生原因可能是1.年長脂肪墊萎縮或久病足底皮膚變薄;2.足底長年承載體重導致的損傷;3.骨質增生(中醫稱骨刺)4身體兩側及兩下肢的肌肉張力不對稱所致,例如脊柱側彎、腸薦關節損傷、長短腳、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等疾病,所以兩腳負重比例不均勻,才有一腳的腳跟長期承受過重的負擔而發病。
跟痛症以病程來分可分為急性與慢性
急性:
多是由於走、跑或跳時,不慎足跟直接撞擊地面所引起。其治療方式不論中西醫治療只要休息、消炎止痛藥物內服外敷,大概數天就能改善。
慢性:
常常反覆發作、休息後改善、活動時不舒服。從中醫的觀點來看,慢性足跟痛可能與年老肝腎虛損、筋骨失養、過度勞損、骨盆或脊椎軀幹的問題、精神因素有關。
中醫治療足跟痛採用針推拿治療爲主,配合中藥內服、局部藥水足浴。足跟部是脾、胃、肝、腎、膀胱、膽經的通路,通過針推治療主要是加強局部血液迴圈、促進炎性水腫的吸收及損傷組織的修復、松解組織的粘連、刺激骨刺部位的軟組織對疼痛逐漸適應(不能使骨刺消失)。藥水足浴主要是加強針推治療,有“溫通”之意,亦有藥物的治療作用。中藥內服則主要是根據辨證論治原則,“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針對中老年人的肝腎虛損,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在醫師的辨證之後可加黃柏消炎、牛膝引藥下行與強筋作用、木瓜當作引經藥等,常常有小兵立大功之效。
除了對症治療外,出現足跟部疼痛,更要注意避免過度運動,以免損傷足底筋膜,避免過度勞累、行走或站立過久才是最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