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品汇:余秀华《茧》

(2016-03-10 06:52:13)
标签:

余秀华

作茧自缚

你不要留下任何标志

不要让今生一路跟来

分类: 美诗美读
诗歌作者:余秀华
微品:吕本怀

 
◆茧

 

埋你,也埋你手上的茧

这茧你要留着,黄泉路又长又冷,你可以拨弄来玩

如果你想回头,我也好认得

 

爸爸,作茧自缚,你是知道的

但是你从来不说出

对生活,不管是鄙夷或敬重你都不便说出来

 

作为儿女,你可以不选择

作为儿女,我一辈子的苦难也不敢找你偿还

埋你的时候,我手上有茧

 

作为一根草,我曾经多少次想给你

一个春天

不赞你以伟大,但愿你以平安

 

不会再见了,爸爸,再见

一路,你不要留下任何标志

不要让今生一路跟来


微品。

喜欢这首诗,喜欢它所蕴含的亲切,以及对亲人无限的同情与怜惜。 

诗歌一开始便是行为的高潮:“ 
埋你,也埋你手上的茧。”从语法与逻辑上来看,这句话不太正常,既然埋你,手上的茧肯定也在被埋之列,根本用不着加以说明,更无需将这“茧”作为这首诗里最主要的中心意象来加以强调。

余秀华却偏偏这样做,而这种不正常正是这首诗所具有的魅力之所在。本来,茧已经随着亲人的埋葬而埋葬了,但她却说:“
这茧你要留着,黄泉路又长又冷,你可以拨弄来玩|如果你想回头,我也好认得。”一方面,担心逝者从此更加孤独寂寞无聊,“黄泉路上又长又冷”,拨弄拨弄手上的茧也好聊以解闷;另一方面,这茧已经是逝者身体上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如果你想回头,我也好认得”,这既是对逝者一生勤劳的强调,也有对他一生辛苦的怜惜。

“作茧自缚”,成语入诗程度是很不好把握的,但“作茧自缚”在这里却运用得非常好。诗人将第一段里的生理上的茧加以深化,使这“茧”进化到了精神的层面,逝者是一个没有多少能力的人,却更是一个勇于承受的人,“
爸爸,作茧自缚,你是知道的|但是你从来不说出|对生活,不管是鄙夷或敬重你都不便说出来。”读了这样的诗句,对她逝去的父亲的性格特征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个对家庭具有强烈责任感,对生活中的辛酸苦辣甜都敢于接受的老人。

此时此刻,如果一味地纠缠于逝去的父亲怎样,在结构上便不免扁平,一些细节的呈现更是难以脱俗。好在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自己、写自己的茧,以及自己对逝者生理与精神双重“茧”的认同与赞美,将父女之间最深厚的感情特写般凸显于于一枚小小的“茧”中。

 
埋你的时候,我手上有茧。”一般而言,只有经历过繁重农活的人,手上才可能出现“茧”,父亲的手上一定是厚厚的老茧,女儿手上的茧或许程度上还赶不上父亲,但既然有“茧”,则说明她一直以来的日子并不轻松,与父亲一样,她于生活也有了很多太多的磨难与承受。此刻,面对相互之间的承受与磨难,她想起父亲将她带到这个世界,以及父亲一直以来的关爱,她感到内疚,“作为儿女,你可以不选择。”这句诗从反向说明了父亲对自己付出的心甘情愿,他将可以不选择的磨难承受下来,这承受里有着最浓厚的亲子之爱。“作为儿女,我一辈子的苦难也不敢找你偿还”,读这句诗,觉得有点自怨自艾的意味,诗人似乎在埋怨当初父亲不该把她带到这个世界来,这种自怨自艾或许与她一出生便患上脑瘫有关。

但即使如此,诗人还是很快便从自怨自艾,或从对父亲暗暗的怨恨里解脱,对父亲的爱在情感上很快居于上风的地位:“ 
作为一根草,我曾经多少次想给你|一个春天|不赞你以伟大,但愿你以平安。”诗人将自己对父亲的爱,用“我曾经多少次想给你一个春天”来描述,这爱宏大,却也虚幻,处于似乎可以做到又似乎做不到之间,此时如果给的太平实,反而没有了这里所呈现出的诗性。而“不赞你以伟大,但愿你以平安”,则很明显是一个卑微者给予另外一个卑微者的祝福。

 
不会再见了,爸爸,再见|一路,你不要留下任何标志|不要让今生一路跟来。”末段显然是对首段的呼应,而且还是一种反向的呼应。由最初的“如果你想回头,我也好认得”,到最后“一路,你不要留下任何标志|不要让今生一路跟来”,说明诗人心目中一定觉得父亲这辈子真是太苦太累太不值得,这个世界以及自己都没有来得及给父亲以任何回报。正因为如此,她才会热切希望父亲能够彻底放下并忘却这辈子所有的承受,能够开始自己焕然一新的来生,在民间,尤其在乡村,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下辈子的。

这种决绝,是作为女儿的诗人希望父亲下辈子能够化茧成蝶,蕴含着抒情主人公对父亲更最深沉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