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一句“难得糊涂”,早在我读小学时就知道,登时就蒙了,心中暗忖,这人得多聪明,想弄个糊里糊涂还不简单?
后来喜欢书画,买一套郑板桥书画集子,想仔细看看他画的竹子,也琢磨琢磨他的“糊涂”,看得多了,逐渐有些明白。
最近撺掇山东名家杨宝波到微拍堂0起推作品,专门给他讲“作品流布”的意义,别管价格,让作品进入更多家庭要紧!
作品风格的形成有个慢火炖的过程,有人炖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炖出风格。形式却可经常变换,对联条幅斗方扇面轮转来。
我的书写感觉,似乎对联相对容易些。刘二刚老师也嘱咐过我要多写对联,兴许可以成为创作的突破口。对联受众也广。
我把杨宝波兄弟鼓捣上微拍,开篇就是写对联。不要大尺幅,全写(17x68x2)cm,小作品对作者润格影响可能小些。
注意到一种现象,书画熊市期间许多名家作品也难卖,又不甘心不卖,改成写斋号、写小品,零点几平尺,便宜不丢人。
据说地球那半拉的鬼子正拼命印票子,世界货币,印了就印了,不印确实没钱花。这和名家低价玩巴掌大小作品一个样。
市场是头很怪的怪物,所以世界上玩市场及其相关学科的学子最多。事实是越玩越怪,因为人更怪,市场是被人玩怪的。
我在微拍堂有“龙馨书画院(马教授的店 分号)”,推广一些实力新秀或草根,一样也得动点小心思,咱得迎合市场。
琢磨这些小九九时,我正编辑杨宝波先生一件(17x68)小条幅,“难得糊涂”写得摇曳多姿。边看边乐,笑出声来了。
2020-05-12
22:40:54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