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转“凹公酒茶”一篇文,读出满眼泪。这篇《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感动我的,是家的那种感觉,这感觉撕扯到我心底最柔软的那根神经了。
我父母还健在,但老家没了,“两区同建”把附近七八个村合成一个社区,乍看一个大院,比平房住着舒适,可我只关注两点:老家味道哪里找?舒适感觉能持久?
这几年我没少往老家跑,按说该是爸爸这辈人操心,因他们年事已高,就由我们代劳了。确切讲,是三弟牵头,我支持,一家人动手。还算顺利,家的感觉还在。
家的感觉,各有各的认同。我归纳了四点:老几辈的故事得能传承;爷爷这辈隔代疼的物件得有留存;爸妈抚育我们的场景得能触景而生;香火繁延必须得有寄托!
《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感动我、触动我最柔软神经的,不是硬件,而是那份暖意。什么是家?家是血脉,是牵挂,是港湾,是无处不在的暖意。
发这感慨,因为我也有过三九严寒大日头映照带来的那份无以言表的暖洋洋的感觉。这让我永世难忘的温暖感觉,是爷爷奶奶给我的,我不敢侈望这感觉还能再有。
家,最起初是做给自己,到最终是做给孩子。即便当下,家的最初感觉,白手而立,特惬意?怕不尽然吧!因为要过下去,因为要拉扯子女,家才得以维系。是吗?
家的味道该是自然形成,亲情使然。但也该有营造成份,因为人有脾气,脾气成人,亦能坏人,需要咬牙加以克制、节制,努力朝温馨暖人的方向走,而不是相反。
做为子孙,没有人不向往有一个暖心、温馨的家,但多数时间得被动接受,家的主宰是爷爷辈和父母辈。想要为家的建设做点什么,得耐心等,直到家成业立才行。
我日子过得还行,家庭、事业都能说得过去,但是累,心神俱疲。没怎么疼爷爷奶奶,力有不及;尽力在疼爸爸妈妈,力犹不及;全力照顾孩子们,心有余力不足!
不说物质层面,家的味道是心灵体验。做为长者应该努力经营它,让它成为取暖处、避风港,有一股向心力、凝聚力,难了喜了第一时间想到它,往这个暖心处聚。
2019-11-16
22:54:12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