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沃兴华,但没有一幅藏品,为什么?
理由很简单,三点。开始看不懂;后来渐渐懂;到基本懂了,但是买不起了。
怎样欣赏书法作品?这问题挺复杂,没办法解说明白,或说怎么解释也会招人骂。
我刚到“德州晚报书法班”学习,听了两次课,对书法欣赏及练习似乎有些感悟。
原来我喜欢沃兴华,一是听高手说好;二是多少有些感觉;三是痴迷他线条的苍。
宝波之前,我听过几次名家讲座,最有感觉是刘彦湖,他是站在名家高度讲操作。
还有那批书法光碟,我一一看,仔细看,看得很痛快,但没有“怎么写”的解说。
宝波年龄不大,对“怎么写”,却有自己独特的“课徒”办法,很严格,不含糊。
我正按宝波指点反复摹写横、撇、点和“鸿”,我所迷恋的雄浑、拙厚这么写行。
今天转读“中日30人书法展消息”,30非确数,我清点过,中方书家有36人之多。
这展号称“中日两国最高峰书法家作品”“代表两国最高书法创作水准”。欠妥。
这就又回到书法作品的欣赏问题了,“最高峰”和“最高”的定位肯定不是公论。
既然欣赏角度、眼光、水平难统一,对书法家及书法作品的定位也只能姑妄听之。
和书画打交道,又真想知道“好之为好”的道理,这种人不是太多,人云亦云者众。
我是并不太多的和书画打交道又真想知道“好之为好”的道理的那种人。我在努力。
要知道“好之为好”的道理,一要多看,二要多听,三要多写。其中多听尤其重要。
就我个人而言,能听到对写的批评、能看的对写的操作,对我的欣赏和收藏有大用。
拉拉杂杂说以上这些话,因为参加“德州晚报书法班”,对沃兴华又多了几分理解。
沃兴华书法,正是我从《好大王碑》《西狭颂》《泰山经石峪》中读出的线质感觉。
书画印的收藏,因为有眼力、财力、魄力的不同,所谓“好藏品”也会有“层次”。
我想说的藏品“层次”,不是从买起、买不起的角度,而是从看懂、看不懂的角度。
告诫我自己,既然玩收藏,就玩出“层次”,市场看得懂要藏,市场看不懂也要藏。
2019-07-15
22:20:21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