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正成先生文章,里面大段转引何家英先生现场谈话,对当下美术及创作有不少鞭辟入里的评价和批判,讲的好,值得读!
何家英先生讲到当下展赛中的“崇大”习气,一些看法几年来我也一直在说,以为这会把艺术创作最重要的“韵”给冲淡了。
追求大制作,崇尚大制作,绝对不是问题,关键是这“大”被曲解了,或说被偷换概念了,再加评委见识有限,问题就来了。
什么是大制作?尺幅是种表象。但这里所说“尺幅”不能“只是个数字”,简单重复,尺幅再大,字数再多,也不是大制作!
近日何国门倾情推动的石门坑摩崖石刻《鲍贤伦隶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名扬东瀛,被日本《墨》大篇幅介绍。这是大制作!
这些年我一直迷王镛书画印,印没买成,画买不起,只藏一幅书法。读他画的新感受,类似“大制作”,是叠加,韵味不足。
历史上那些“大制作”,之所以名传千古,最重要一个原因,该是作者“无意于佳”时的激情之作,不会有“刻意”成分在!
何家英先生讲的全国美展中的“大”,不仅是“刻意”,该是“处心积虑一味求大”了吧?问题的出现不全在作者,而在评委。
读何家英现场谈话,联系当下风火火的小品、小小品收藏,突然想到大餐和小菜儿。大餐偶尔一吃,小菜儿那得常吃。对否?
2019-07-12 22:43:04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