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小品我比较早,譬如半尺、平尺、二尺,手札、信笺、首日封等,只要是名家痕迹,我都要,张嘴请,花钱买,还真藏了不少。
关于小品,原来说过不少。从比较学角度,还有几句话。一是作者为啥竞相制小品?二是小品更契玩的节奏;三是小品也得有内容。
玩小品南方人比北方人早,可能与住房结构有关,也可能与性情、习惯有关,总之北方人玩小品和南方人比,时间较晚,量也较小。
在我印象里,书画作品半尺、一尺就够小了,但是不,近几年在朝“微小品”挺进,著名如尉晓榕、何国门等,0.1或0.2尺都有了!
苏浙一带我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样喜欢买点书画印章,彼此交流,我发图请他们看,他们发图请我看,那些巴掌大小作品惊着我了。
说起巴掌大小作品,我最早见到的是金心明一件山水卡板,也就0.1平尺,在一册作品集中夹着寄来,因为小,后来不知压哪里了。
近几年我见过的“微小品”,尉晓榕之外,见得最多是何国门,好像“凤凰画馆”给他做过一个展,作品都极小,镶在大镜框里。
微信的出现,原来以为只会改变人们的联系及交流方式,现在看绝不仅仅于此,它已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收藏。
微拍堂取代淘宝网,让书画印章坛坛罐罐的交流、买卖更加便利,躺着、坐着、站着、走着,任何时候都有微拍堂拍卖信息传播。
太过便利的买卖渠道,也给艺术品创作带来新的挑战。譬如作品形制及大小,在微拍堂交易买卖双方都更喜欢小品,小品更安全些。
小品更安全些,一是在按大小论价的当下,太大太贵重的东西,人们还不太敢两头不见面完成买卖;二是就那点大小,吃亏吃得起。
在收藏界玩,严格意义上应该不会在微拍堂行走,或者说行走微拍堂的朋友,大都只是为了玩,这种小而又小的小制作,最适合玩!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作者也好,买者也罢,一定得十分关注、重视这种小制作的“精彩度”,千万不要太随意、太随性,玩小精品!
2018-12-18
22:03:12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