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夸人,说某某“宅心仁厚”,分量很重。
我读书不少,但记忆力一般,很少能引几句古语说事儿。
前几年迷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记住一句“宅心仁厚”,越琢磨越觉味道纯正。
宅心仁厚,似乎更多是说先天,类似“根红苗正”之谓。该查下大字典,看到底什么意思。
假如宅心可籍后天仁厚,该说的话自然很多,我说多读古书,再就说收藏。收藏亦是读书之一种,但相比读书更形象,也更容易见效。
最近疯传教材改革,说是书法课要进中小学课堂,且占分很高,中考高考书法不行会吃亏了,云云。我不是很信,也不完全赞同,但学书法总比学世界地理好。
假如书法真进中小学课堂,且中考高考必考,我建议加两个分科,一加繁体字,二加古文写作。两点考虑:传统文化在繁体字里;不会古文写作怎能读懂传统文化?
再说收藏怎么能仁厚宅心:当今社会读几本书都难,你觉得有几人能潜心去读繁体字里的传统文化?倒是金石书画收藏更能让雅人俗人不雅不俗之人比较认真地去接触繁体字的古诗文,而传统文化的根就在经典古诗文里。
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包括从最俗的挣钱角度讲,喜欢、学习、研究、从事收藏,哪怕是无意的、捎带的,都一定会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有绪传承和发扬广大,久而久之,想宅心不仁厚都难。你琢磨是不是这理儿?
强力倡导全民收藏,站位更高,立意更新,措施更硬,如此坚持抓,长期抓,全民宅心仁厚了,你愁大梦不成?
2018-09-08
23:22:13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