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年我接触不少书画家,九成以上一直有联系。这九成以上,大多数我已经买不动了,但打心眼里景仰,任何时候都执弟子礼;还有少部分一直在做,因为价格合适,性价比高,买了能赚钱。一成左右不联系也不挂念的作者,或是沉底了,或是成仙了,我不想玩,或不敢玩了。
一样孜孜于艺术的作者们,为什么有的蒸蒸日上,有的每况愈下,有的干脆沉底再无音讯?这问题可以随口说,可以随便说,也可以审慎说,总之没有标准答案,公说婆说都有理。而且不能犟,一犟准吃亏,吃了亏还就没地儿讲理,只好胳膊断了藏袖儿里,说不如不说,越说越被动。
我收藏金石书画有几个原则。第一,俗,腻,或老干部体,坚决不要;第二,体制内炙手可热,想办事儿最好奉上的物件,坚决不要;第三,随手成件,云里雾里,胡弄傻洋鬼子那套物件,坚决不要;第四,肥皂剧效果,红极一时,最有可能沉淀,且再无翻身之想的物件,坚决不要!
四个“坚决不要”,细琢磨全是表象,这表象内里骨子里的东西,是假,是装,是没有承载。书画作品看似物质,本质却是精神载体。好的艺术品,至少该有三个特征。其一,笔墨精良好载体;其二,言之有物不空洞;其三,卓尔不凡立潮头。作者创作、藏家收件,必得研究这些!
书画收藏最让人谈虎色变的,是赝,是假,是挂羊头卖狗肉。这忌讳有道理?绝对有道理,而且是基础,连这点都保证不了,其他免谈。可我更关注的,是真假之上更实质的作品质量。我早先奉行过“有毛不是秃”,只要是真迹,哪怕小些,差些,早期些,一样可贵,实践证明不对。
保真,是艺术品买卖最爱被说的一句话,但这显然不是问题的重点。比保真更重要的,是作品内在的承载,也就是艺术品应该表达而一般人却没表达或者想表达但打死也表达不出的哪怕一丝丝的意思。山东于明诠说“我在乎书法里面有意思的那点意思”,那点意思就是这点意思。
我一直忧虑一个问题,这问题业内不会说,说也言不及义,或者总是躲着,绕着,王顾左右而说其他。这被业界刻意回避的问题,就是书画界普遍较低的文化素养。好像有一位“坐二望一”的大师讲笑话,说一位家长领孩子找他,很恭敬、虔诚地说:孩子学习实在不行,跟你学画吧!
我不胡编乱造。不信去查各省、市、自治区大学招生录取序列,看艺术生录取分数和批次在什么位置。我不唯分,也不唯名,可我很在乎被迫学书画的孩子们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真的“热爱艺术”。和这问题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更重大的问题是,这批人鼓捣出的作品,能承载些什么?
2018-08-11
23:24:40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