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桃花源记》,上中学时读,只觉得好玩儿,幻想有这么个去处,可以饱饱地玩捉迷藏了。
大学时读《桃花源记》,思路渐开,不再光想捉迷藏,还想处朋友,有这去处约会,不提心吊胆!
毕业端上铁饭碗,再读《桃花源记》,读出工作乏味:油水不多,还死板,曹操若在,必骂鸡肋!
今天到基层,午饭间隙读《桃花源记》,不是雅兴大发,而是有朋友买陈振濂平尺《桃花源记》!
陈振濂当今大家,不仅金石书画位置靠前,而且懂政治,有位置,是屈指可数的政治经济艺术家。
我一直主张打和不打歼灭战。打,是尽量垄断,哪怕一个时段;不打,是避免被别人打了歼灭战。
譬如“总代理”,就是一个时段的“歼灭战”,王羲之牛吧,包你五年,五年没别人染指的份儿!
陈振濂我就一件了,再卖就是被“歼灭”,嫁女心情愈发撕心裂肺,那边朋友张嘴要,哪好拒绝。
下午两点继续到基层巡视,撕络歼灭、被歼灭,想稍事休息也不能了,干脆不睡,天马行空想事情。
还说《桃花源记》。抄录古文名篇是当今书家主要依照,自己没文本或文本难服众,抄古人更稳妥。
我接触书画家数百位,几乎都有抄录《桃花源记》,一是长短适宜;二是寄托情怀;三是卖相好!
我也写字,寄托情怀的考量以上就是,它让我回忆很多事情,思索很多现象,得到很多启发,爽!
关于“桃花源”,陶渊明的“陈述”有三种可能:道听途说随手记录;听说了且考证了;借题说事。
那么不把机关当回事、不把领导放眼里的陶公,突然云里雾里讲“桃花源”,我以为是在借题发挥。
从借题发挥角度,世界尽管复杂,但不管出身贵贱、位置高低,其实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
有这想法儿,再咂磨陶公用心,是不是能咂磨出期盼、艳羡、赞美的味道?兴许还有点叹惋时俗!
好文万千读,读不够,读不厌。一篇《桃花源记》,读过千百年,再读千百年,越读越有味道了。
2018-06-21 22:54:29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