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类”,是个不中听的词,但所谓创新、改进、改革、革命,无一不曾是“另类”,经过长期痛苦的适应,甚至还有“倒春寒”,最后才被认可,被接受,被赞颂,从而最终推动了某一行当巨大的或革命性的进步。
山东大家于明诠早年有篇文章,从王羲之、王献之,到宋四家、清四家,再到吴昌硕、齐白石,等等,全都“骂”了个遍,可谓招招见血,痛快淋漓。这篇文章我读过多次,开始不理解,后来理解了,由衷赞叹“骂得好”!
于明诠不是等闲之辈,三获“中青展”一等奖,空了前,绝了后,自不必说,关键还是大学教头,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这种名头、造诣、身份,还这等“不留口德”骂先贤,说明确有骂得必要和来头。
近二十年玩书画,从一开始迷恋“馆阁体”,到后来喜欢“流行书风”,再后来有了自我判断,不再步人后尘、人云亦云,我的体验,不管什么行当,尤其金石书画,要发展,必须有创造、接受、欣赏、完善“另类”的勇气。
中国就这么大,玩金石书画又能玩出些许名堂,你以为很多?我是业余玩,工作之余挤时间玩,即便这样,也把艺术圈这有数几位“佼佼者”看明白了。譬如山东,书法、绘画、篆刻,你能点出多少?蒋老魏老之后还有谁?
前天读帖,郁俊先生《刘彦湖老师印象》里一句活打动我了。他说:审美这个东西,本来有偏见成分,做成了,偏见随之成立,所谓个人面目,也这么得来。郁俊画好,文章更好,就这一句话,可以说把艺术发展规律说透了!
郁俊所谓“偏见”,落实到金石书画等艺术实践的“果”上,几乎全是“另类”,大名鼎鼎于明诠一路开骂,骂的不是前贤圣哲,而是前贤圣哲当时不被人待见的所谓“另类”作品,与其说是“大骂”,毋宁说是“礼赞”!
所以我近乎偏执地主张,要么不玩金石书画,要玩就别一般化、大众化,尤其不能庸俗化。换句话说,一流的、有投资价值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另类”。从艺术的视角关注,就朝这些“被骂着”的“另类”着力,几可百发百中!
2018-03-09 22:48:35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