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前,我到培尔先生家订印。培尔拿出一套《心经》组印,近百方?忘了。只记得刻得精美,印石也好,暗金黄,厚包浆。
很多年后,培尔印价飞涨,再求一印也不敢张口,就更想那套《心经》,尤其那暗金黄、厚包浆,越想越馋,也越悔,咋就不拿!
我没拿培尔《心经》,订制《佛家禅语100印》,从经营角度看,更稳妥,更理智,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太难忘那套石章的材质和颜色。
玩印章,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短板,古今名家印价甚至不及一方名贵素石。当初没拿《心经》组印,不便转让之外,石价太贵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说到家,今天想到的,是艺术的载体问题。于印章,是章料;于书画,是纸张。章料的重要,一般都有认识;纸张的重要,还真有必要说说。
我所认识的书画家,对材料特别讲究的,印象里,华人德,何国门,许力等。华笔用特制长锋羊毫,纸用高档棉料;何、许用纸也得特制,邮寄前还要压平。
读朱爷文字,说他曾用一种毛边纸,或者就是草纸,感觉爽,画过很多,后来被汪曾祺(记得是他)劝止,觉得太糟蹋,不配那画。再是强度差,很快就成一把灰。
说这话题,一是提请作者尽量用好料,既然定润卖钱,随意用料就有点对不住“衣食父母”;二是提醒藏家别不重视作品材质,当宝贝花钱买,买把灰回来太冤枉!
2018-02-25
23:39:59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