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作品,是很费心思的事儿,尤其想批量订购的作品。
一年一度,我的选择几乎成了套路,或说有了自己选择的套路。
套路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稳妥;二是易于僵化。所以我也比较注重开发新品。
沿用旧例和开发新品,都有些必做的活儿,譬如研究市场,譬如琢磨潜力,也就是别买一堆废纸当宝贝。
常在河边走,一般会湿鞋。不湿鞋虽说很难,但常在河边走的人还是会研究,尽量别湿,或少湿,这次湿了,下次别再湿。
艺术这汪水不浅。常在这地儿走,不湿鞋,少湿鞋,专家们有很多专著或讲座可做指导。但别太信,一如股票专家说得好听,但自己也大都被套!
怎样少湿鞋或尽量不湿鞋?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多买让你“能想起、又想起、常想起”的作品,也就是说得耐嚼、回味悠长。
于明诠那句“我在乎书法里面有意思的那点意思”,乍听“那点意思”,觉得有些谦虚,可就这点“意思”,那么多写字画画的,有几人能做到?
让读者、藏家“能想起、又想起、常想起”的作品,其魅力所在,正是“那点意思”。这点意思,正是我敢于下手购藏的着眼点。
作者修炼“那点意思”,藏家捕捉“那点意思”,读者醉心“那点意思”,艺术创作、批评、收藏、买卖,都是围绕“那点意思”展开的。
问题是,这被眀诠托出的“意思”,业内人士各有不同认知,各有不同拿捏,并不是那么容易统一思想,也不可能统一思想的。
我对“那点意思”的捕捉,一般会有三个步骤:第一,视觉是否被冲击了;第二,耐得住看吗?第三,放一放,看还能再想起并激动吗!
这几年一直让我激动的书画家不少,个别逐渐被淡出的也有,比例不是很高。所以我还蛮有自信,是否持续买进全看兜里有没有银子!
给文章配图,突然想到罗伏生,对过往就平添一些怀想,感觉心里暖暖的。罗伏生就是让我“能想起、又想起、常想起”的很重要的一位!
2017-12-16 23:51:02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