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怎么信命。但对这些年一些经历,有时也会往命上想。
到2017年12月26日,我来开发区整整20周年。原计划凑够整年就琢磨退休,或找个清闲地方读几年书,把岗位、职位让给年轻同志,人生大致也就这样了。
五一前后颇听到一些传言,说新一轮区划箭在弦上,开发区将再次东移,建成区划归德城区,陵城区一部交开发区,本是口号喊着玩的“第三次创业”,不创怕是不行了!
今天和几位朋友小酌,又谈到区划,更有鼻子有眼,开始谋划未来了。我不谋划,一切交给组织,还相信组织。但不自觉又想到命了。
假如这次区划真的来了,我数了数,到这次,我大致要经历三次极大变迁,如泥石流或山体滑坡中的泥沙,不可逆转,只能与之一道澎湃前行。
1993年2月,我从当时的德州地委党校调到县级德州市市政府办公室。1995年5月1日,地改市,市改区,一夜之间我成了区政府办公室秘书。是为第一次区划变迁。
市改区后我给老领导当秘书,兼任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1997年12月26日,德州经济开发区组建,老领导奉调主政,一切从0起步,我即来保驾。是为第二次区划变迁。
开发区快要迎来20周岁生日,却传来区划变迁诸多消息,假如这些传闻成真,我的第三次区划变迁经历也就来了。如何面对这些传闻和变迁,除了认命,我还想到三点。
第一,慎之又慎对待区划。从一无所有,到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奋斗了20年。20年奋斗,开发区人用辉煌诠释了市委这次区划的英明。在这次英明之前,地委、市委早就下过两次建区决心,但两次都失败了。如果真的决心再来一次0起步,我隐隐感觉到,那两次失败的原因真的应该好好分析借鉴一下。
第二,慎之又慎对待体制。作为20年奋斗建设的亲历者,让我总结开发区成功的经验,除了老生常谈那些套话,最根本一点应该是体制,是赵克志书记给开发区规划出的封闭管理体制,没有这体制绝不会有开发区的今天。后来很多人看淡体制的力量,他们不知道创业多么需要“乾纲独断”。处处掣肘的体制没法做事。
第三,慎之又慎对待人才。新区划要面对很多老人、新人,假如有征求意见这个环节,关于新区的人,我会建议两点:善待20年奋斗的老人们!精选重新创业的新人们!听到整体东移的说法了,建议别这样,拖家带口杀不出重围!重新上路的创业者最需要什么品质?知识结构最高端,操作手段最先进,得年轻,得敬业,得舍得一身剐!
半夜想事儿,书呆子脾气又上来了。
扎实做好手头的活儿最靠谱。
2017-05-23 59:08:12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