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人家买几张画,最后再要幅字,字是不好要钱的,就是吃了饺子再来碗汤的意思。这话是“朱爷”说的,在一个对话里,原文没找到,大致如此。“绕饺子汤”是买家的小狡猾,我常绕,很多朋友也绕,不要钱能得作品,傻才不绕。
今天收拾画柜,压箱底一捆居然都是“饺子汤”。“饺子汤”的味道似乎并不亚于“饺子”,或者更有滋味。“饺子汤”大都是斋号、吉语和信札。信札可分两类,一类真是信札,譬如王朝瑞那通,就是信件;一类是信札形式的创作。
真信札不必多说,是作者与买家的交流,通过信札表达出来。时下拍场开始追捧名家信札,据说鲁迅先生一页小纸已经拍过千多万。所以从昨天我就开始撒摸有情怀、能交流、高水准的作者,试着给他(她)写信,看能否绕回几页信札来。
作为创作的信札,几年前石开先生做过一次活动,作品就是信札。小字,密密麻麻,或者还《兰亭序》般涂几笔,起首某某先生或某某女史一称呼,怪有意思。这东西我喜欢,当时没钱,推荐“龙吟斋”东海兄弟买了,现在只有馋的份儿。
我一直认为书画最大的功能还是玩儿,不管作者还是买者,得先考虑把活儿玩风雅,然后再考虑挣钱,或者都没必要考虑挣钱,水到了渠自然就成。我手里的信札主要有,华人德、丛文俊、王朝瑞等,都是真的信件,满含情谊,有温度的。
从风雅角度,我还专门设计过信札,请作者寄件时每次都绕一帧手札给我,作为藏品,也作为纪念。设计最成功的一次,是“清谷”周锋,订件两千,绕信札数十,便笺规格,字配画,好看又温暖,爱不释手。“老瓜”没能坚持住,可惜。
有作者视纸如命,润笔之外一字难求,不好评论好坏,至少有些小气。读过几册艺术史,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名垂千古的镇国重器,很大比例就是这类“饺子汤”,譬如《兰亭》《鸭头丸》等等。从不朽角度,建议作者多绕点饺子汤吧。
2017-04-13 22:41:16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