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哪儿说哪儿---最近琢磨写隶

(2017-04-11 08:04:38)
分类: 汉书下酒

想哪儿说哪儿---最近琢磨写隶
  2017年4月9日,在董子文化街旧书摊购得滕西奇著《汉碑自学丛书》四册,此是其一《礼器碑写法与注释》。自4月10日开始研读。以下是摘要及心得。

      第一章  绪论

  1.宋高宗赵构《翰墨志》:书法必先学正书。(所谓“写字得从楷入手”,当从此出。误人不浅。);

  2.篆、隶均属母体字,是书法艺术的源头。不通篆隶难成大家。(所以我开始写篆、隶了);

  3.清代傅山傅青主:不知篆籀从来,要讲字学、书法,皆寐也。楷法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书。(这话有多少书家知道?);

  4.魏启后的成功之路:先生对汉碑隶书,特别是汉简,有深入的研究,据他自己说,他学习隶书的初衷并不是想写隶书,而是为了探索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从源头上学习和研究魏晋楷书。所以,他笔下的楷书具有早期楷书的形态,在当代独树一帜,他把这种书体叫做“古真书”。这条学习书法之道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很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讨。(魏老比当下“风云人物”高出不知多少!);

  5.欧阳修: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我的十数年惜无良师指点);

  6.隶书与楷书相比,用笔与结体比较灵活,变化多,随意性强,不像楷书那样严谨,很容易上手,更适于初学者临习。(的评。学楷太枯燥。);

  7.今文字、古文字:大篆、小篆,属于古文字;隶、楷、行、草,属于今文字;

  8.隶书处于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上,因而具有其他字体所不具备的包容性,更容易与之相掺相容,是书法创作入古出新的捷径;

      第二章  《礼器碑》概述

  9.隶书萌芽于战国;直到秦代还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字,仅限于“官狱文牍”使用,朝廷的高文经典仍使用官方正体---小篆;秦代和西汉早期的隶书被称为秦隶和古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是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的过渡字体;西汉中期以后,“简牍隶书”率先进入成熟期;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期,其“碑刻隶书”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

  10.魏启后先生评《礼器碑》:《礼器碑》是给孔庙写的,它就严谨,但是没有掩盖它的美,《礼器碑》就不像《九成宫》,《九成宫》是掩盖了。《礼器碑》没有掩盖,你看那个碑阴、碑侧,那就是真样。严谨的结果还是极好哦,就好像有的人,他就有内在的神采,不论怎么样,呆板地站在那儿,或者坐在那儿,还是流露出神采来,那种身材就是才华横溢。什么叫横溢,比如说一杯水很满,随时都往外洒。不大横溢呢,就是没洒出来。精神头这东西不得了,就好像名角,一亮相就有神采。《礼器碑》严谨当中没有失掉变化,最好就好在这里。学还是学正文,那些碑阴、碑侧就是参考欣赏,就像学汉简你不能装汉简,也不能装碑阴、碑侧。这一点比《夫子庙碑》要好,欧、褚都达不到《礼器碑》这个高度,这个《礼器碑》难极了;

      第三章  《礼器碑》的用笔

  11.元赵孟頫《兰亭跋》: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康有为: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元李溥光: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宜,则画无不美;

  12.隶书起笔的基本方法:藏锋逆入;收笔的基本方法:有往必收。统称藏头护尾。书写动作要果断爽利,简练自然,切忌拖泥带水;

  13.圆笔、方笔:提笔为圆,绞笔为圆;顿笔为方,翻笔为方。哪位有视频?想看下示范;

  14.东汉蔡邕首提中锋用笔,其《九势》有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明赵宦光《寒山帚谈 用材》:正锋全在握管。握管直,则求其锋册不可得也;握管袤(横斜),则求其正锋不可得也。锋不正,不成画;画不成,字有独成乎?(中锋用笔的关键在于握管,要想锋正,就得把笔管握直,让笔锋在笔画中路运行);

  15.东汉蔡邕: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刘熙载说涩笔: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涩自涩矣。明祝允明(祝枝山):用笔不可太迟,迟则慢无神气;不可太疾,疾恐窘步而失势。清蒋和《书法正宗》:疾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手,得心应手,妙出笔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