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向我求罗伏生几幅画,费好大劲才找到,图制出来发朋友,顺便发朋友圈,一是显摆,馋馋老伙计们;二是草船借箭,听听大家咋评,提高咱的鉴赏力;三是替老罗“请方家雅正”,这年头想听真话不易,尤其作者本人想听真话更难。
这招还真灵,这不“山山水水”跟帖了:
果然看到罗伏生画中题“拟任云大意”的字了。约八九年前关注到任云,后来得知任云去了西藏。之后任云便很少在公众绘画的视野里出现。
个人觉得罗的画(画法笔墨等)是从任云得启发,题材取了黄土风俗,笔墨还是任云讲究。罗并不精致,主要是题材上的小趣味,构景处理固然有想法,但整体不妨称民俗画,与主流传承固然有别,但毕竟没多少文化或精神层面的深度,是一种地方性的快餐。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幅2014年任云的画,也并无自己的精进。可见绘画真正的创新发展的确是件难事,在中国画大山上有一棵并不算大的任云树也是不简单的,关注这树的就会注意并欣赏他。
读这段话,我想到六点,也敲打出来,与“山山水水”兄商榷:
第一,画家广泛涉猎不是错。很久前见过一则消息,应该是“指责”,或是“奚落”,意思是罗伏生“偷了”谁谁谁了,这里,那里,都是谁谁谁的影子,我看后一笑,心里更加佩服罗伏生了!多所借鉴,厚重自我,艺术成功之路概莫能外。
第二,整体俗套,偶有一二“异类”冒出,是中国画的大幸!关注国画多年,总的感觉是俗,缺少有思想、有创见、有魂魄的时代标杆,即便体制内那些“著名”,也鲜有能摆脱“俗”“空”“假”大忌的制作。罗当然还不完美,但有新意,值得关注!
第三,“伟大”“不朽”,是历史的结论,但作者唯有耕耘,不可存“伟大”“不朽”的心。我关注罗伏生数年,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在我的眼里。有时我很感动,感动他宁可长期无画,也要“独自发呆”琢磨,苦心砥砺心中、笔下那点“新意”。
第四,艺术品得有“文化或精神”层面的深度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排除“民俗”,甚至也不能排除“小趣味”。中国艺术相对于世界,就是“民俗”,就是“小趣味”,不也照样走出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等世界级艺术大师了吗?
第五,创作与收藏都难克服“功利”和“世俗”,咱就生活在利欲熏心的商品世界,功利、世俗有什么不对?西方已经很腆着脸说话了,我们很多人还逐其臭,扬其威。试问,大老美搞乱那么多原本好好的国家,又来南海找茬儿,你敢说不是“功利”驱使?
第六,也许罗伏生有任云某些元素,我读任云也读出些感觉。任云相比罗伏生,画面深度差些,笔墨厚重差些,内容蕴含也差些。可这也许就是任云,不这样画就不是任云了。我不认识任云,只是就事说事,没有唐突冒犯之意,有啥不妥还请任云先生海涵!
2016-12-06 13:16:33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