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超市“大拿”齐玉新搞过一种活动:在超市花钱到一定数额,与若干超市中人有过交易,且无不良买卖行为被诉,则被命名为"收藏家"。我的"收藏家"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我是不是收藏家?很多人这么称呼我,个别还在前面加了"著名"二字,让人觉得羞答答的。几次扪心自问,又与当地藏家做比,自己多粗多长心里便很了然:地道的字画贩子,充其量算是“票友”。
今天星期天,玉军、东海请我去吃澳德乐。同是字画贩子,说笑自然就离不开买买卖卖。共同的感觉,今年市场太萧条,进出不及往年1/20。我倒觉得,本来就是玩儿,熊市牛市各有利弊。
但我还是讲了收藏与贩卖的不同做法,或说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收藏该是狠巴巴下重手,得有鸡缸杯、李可染《万山红遍》级别,最低也得朝何家英、王明明、南海岩量级招呼,否则对不住"收藏"这俩字儿。
贩卖的着眼点、着力点、出手点与收藏有极大差别。层次较高的贩卖重回款,更重有精品入藏,有上升到收藏的可能,但绝大多数贩卖只关注"流水","流水"不足则难以维系。从"流水"视角,我重点抓三点。
第一,尽可能宽泛占有书画资源。互联网+
,和微信+,让买和卖渠道空前广大。贬卖要出高效率、大收益,必得多多购进,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口味各种需求,类似开“超市”,花样繁多,物美价量,偶有奢侈品摆放。这很重要。
第二,不怕萧条。捂着不卖,和卖不出去,客观效果完全一样,只要咱东西好。市场冰着,信心动摇,正是全力作为的绝佳时机,还有比熊市更该、更能捡到漏的吗?或者去谈价,很多平时牛哄哄的作者熊市面前也熊了!
第三,耐得住寂寞。不就是手里压货吗?我倒觉得压货比存钱好。钱,每天贬值,速度飞快;货,积累财富,日久弥坚。把钱摁家,或存银行,都是最笨最傻的办法。能买得来,又捂得住,是贩卖变收藏的捷径。
2016-09-05 00:41:53 于镂月裁云轩
加载中,请稍候......